3月23日,某銀行錫林浩特市團結大街支行一名員工與客戶發生爭執。客戶因未提前預約而欲支取6萬元現金遭拒后,員工情緒失控,將現金摔在桌上并叫囂“趕快投訴”。視頻經網絡傳播后引發輿論熱議。有網民質疑,取自己的錢,還要受氣?銀行粗暴服務,挑釁客戶投訴,盡顯傲慢與強勢。
3月26日,銀行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確認此事屬實,并回應事發當天是周末,營業廳備用現金數量有限,客戶取款未提前預約,由此引發員工與客戶之間的爭執。銀行與客戶積極協商,獲得了客戶諒解,并對涉事員工進行了批評教育。下一步,銀行將優化服務,規范內部管理流程。雖然回應后,事件有一定緩解,但網絡輿論持續聚焦于此次事件暴露銀行服務流程僵化。輿論認為,規則執行不可成為冷漠服務的借口。銀行作為服務機構應通過制度優化,加強窗口服務員工的情緒管理,平衡好剛性規則與柔性客戶服務。
窗口服務流程僵化 員工情緒管理缺失
此次事件引發關注的主要原因是窗口服務流程僵化,員工情緒管理缺失。銀行柜臺員工是市民了解銀行的一扇窗口,也是銀行對外的形象展示,其服務態度與職業素養直接影響銀行在市民心中的形象。即使銀行對大額取款需預約的規定具有合理性,遇到客戶未預約取款時,銀行員工應耐心解釋規則,獲得客戶諒解。而網傳視頻中,員工對前來取錢的客戶采取的甩臉色、摔錢、激烈叫囂“趕快投訴”的挑釁言論,瞬間點燃群眾情緒爆發點。多數網民譴責其工作態度粗暴、缺乏基本服務意識,暴露銀行服務流程的僵化,進而質疑銀行對員工情緒管理的缺失。事件因此被貼上“銀行傲慢”標簽,引發對銀行業服務質量的討論。
服務雙標與信息不對稱 加劇客戶不良體驗
有輿論稱銀行“雙標”服務一直存在,“存款時送米送油,取款時摔錢甩臉”,暴露銀行對客戶權益的輕視。而一些客戶尤其是老年客戶,并不清楚大額取現需預約等規則,進一步加劇了客戶的不良體驗,推動了輿情的情緒化傳播。
因此,對于銀行來說,信息對稱還要進一步加大力度。例如,通過在手機銀行、自助終端等渠道設置彈窗提示,明確大額取款預約規則及制定的原因,加大信息覆蓋面。同時,針對老年客戶等特殊群體,通過線下宣講、網點公告、滾動屏播放以及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普及金融業務常識,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沖突。
官方回應滯后內容籠統 修復形象需強化窗口服務
事件發酵后,銀行并未主動發聲,導致輿論場被網民猜測主導,加劇負面聯想。直至媒體采訪,銀行才被動回應,確認事件屬實,解釋因周末備用金不足且客戶未預約導致矛盾,但未提及員工情緒失控的原因。銀行將沖突歸因于“客戶未預約”和“備用金不足”,淡化了自身管理責任,例如在窗口員工培訓、應急機制建立等方面存在不足。回應中對涉事員工“批評教育”的表述,被部分網民認為處罰過輕,缺乏對管理責任的反思。強調“優化服務”和“規范流程”則顯得籠統。雖然通過協商獲得客戶諒解,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但未公開展示整改細節,公眾信任修復效果有限。
對于銀行來說,恐怕還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強化員工服務培訓,將情緒管理、沖突化解納入常態化培訓,提升窗口員工溝通技巧和應對能力,確保窗口服務到位。二是完善應急服務流程,針對大額取款未預約等常見矛盾,制定有共情力的解釋以及替代方案減少雙方對抗風險。三是加強公眾規則宣傳,降低信息不對稱引發沖突。 (文/黃艷)
責任編輯:易初
- 多家銀行下調消費貸產品利率 有的降至2.5%以下2025-03-26
- 3月LPR“按兵不動” 短期降準概率或高于降息2025-03-21
- 3月LPR報價出爐:1年期和5年期以上品種均與上月持平2025-03-20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