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說話很早,不到一歲就會背唐詩;但也有一部分寶寶開口說話卻很晚,甚至不愿意開口,導致家長們擔心、疑惑,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在生理或心理發育上有什么問題?來學習相關的育兒知識吧。
正常孩子語言發育時間表
1~3個月:啼哭,輕輕發聲,咿呀發聲,尖叫,發笑。
3~6個月:以不同的聲音表達不同的感受,對大人的講話以發音作為回答,發出輔音與元音的組合音,模仿大人發出連續的音節。
6~9個月:模仿講話,與母親有意識地對話。
9~12個月:準確地運用媽媽、爸爸兩詞,模仿新的聲音,模仿字、詞發音,近似準確,主動與別人進行極簡單的語言交流。
12~18個月:發音時出現聲調變化,開始使用“這個”。當被提問“這是什么”時,能說出物體的名稱,以手勢表達需要,能說出4~6個字的名字,模仿說短句。
3歲仍不能說句子應考慮為發育遲緩
有些孩子說話晚是因為疾病所致,應引起重視。導致兒童語言發育障礙常見的疾病有:聽力障礙、唇腭裂、舌系帶異常、腦癱、智力低下、孤獨癥、腦外傷及腦炎后遺癥等,包括部分遺傳代謝性疾病。若發現兒童有語言發育明顯異常現象,應努力查找病因。
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因素
1、父母少言寡語,寶寶缺乏模仿、學習的對象和環境。
2、父母說話語速偏快、不清晰或者偏于復雜,寶寶不易模仿。
3、父母照顧寶寶過于周到細致,寶寶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就知道寶寶的需求并及時滿足,寶寶通過語言來表達需求的機會被切段,寶寶說話的動機和積極性受到抑制。
4、家中成員都說自己的方言或者自己的語種,導致語言環境過于復雜,寶寶容易產生困惑,模仿起來比較困難。
此外,也會存在一些遺傳、聽力障礙、智力發育障礙、發音器官發育異常等生理性因素,但這只是個別情況,絕大多數孩子說話晚都源于外界因素,各位爸爸媽媽不要過于捉急,也不要打罵寶寶,雖然他現在還不會說話,但成人的一言一行,寶寶都是看得明白、聽得懂的。
父母一定要避免言語傷害寶寶,導致寶寶對語言交流失去興趣,更加不愿意說話。
想要寶寶多說話,從這些方面著手
1、平時說話注意用簡單、短的語言,可以重復多次;
2、家中統一用一種語言,避免方言;
3、平時給寶寶介紹每種物體的名稱及使用方法。并且在玩游戲時,用動詞引導他;
4、可以用唱歌的方式代替直接解釋,這樣更能引起寶寶的興趣;
5、注意了解寶寶的興趣所在,跟著他的興趣,來配合互動。在互動中,教寶寶一些詞語。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親子百科 頻道推薦
-
辣媽背著一歲娃爬過N座山 相信最好的教育在路2017-07-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