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送孩子進校門的家長一手攙娃、一手撐傘,身上還背著沉重的書包;有老人蹲著給娃換鞋,卻被娃埋怨。”近日,杭州市東園小學副校長吳海燕在 看到如此情景后,給600位家長發短信,要求家長讓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結果僅有兩名家長回復。吳海燕因此被稱為“最郁悶校長”。她的“郁悶”,也引 發了社會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反思。教育專家表示,父母包辦一切,容易讓孩子養成被動型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家庭教育不只是教育孩子學習,更應該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我國,“隔代”教育的模式十分普遍。年輕夫婦忙于工作,爺爺奶奶承擔了照顧和接送孫子、孫女上學、放學的任務。這樣的模式本身并沒有任何可質 疑之處,只是現在的孩子們不同于爺爺奶奶小時候有多個兄弟姐妹一同生活的環境,生育孩子的數量受到控制,讓孩子們不懂得競爭、不會自己照顧自己。再加上爺 爺奶奶沒有了工作上的壓力,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包容甚至溺愛孩子,這實際上都讓孩子們始終處于一種被關愛、被替代的環境里,讓孩子們 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無慮的日子。
杭州市東園小學副校長吳海燕的做法,是對學生和家長的要求,也是對社會的呼吁。其要求小學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希望孩子們對家長的“代替”說 “不”,要求家長不能進入校園,其實是重視學生的能力和習慣培養。雖然學校教育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但作為家長,更應當放手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做力 所能及的事,讓孩子懂得自己照顧自己,為家長分擔。因為每一個孩子都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家長的羽翼下,總有迎接挑戰、承受風雨的時候。
孩子們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也是健康成長所必須的過程。家長往往習慣和滿足于看到孩子長高、健康,習慣和滿足于孩子完 成學習任務,卻疏于培養和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家長培養教育孩子做事,培養孩子尊重成人的勞動,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家長的一員,合理分擔家庭事務,也是 讓孩子知道什么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能讓家庭更加溫暖、幸福,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環境里敢于面對各種挑戰,不怕困難和挫折,做一個心態健康、敢于擔當而又愛勞動、愛自己、愛家人的人。
家長不要以為孩子的學習任務重,就承擔孩子的所有事務,對孩子放手,也是家長是否成熟,是不是關心孩子,是不是懂得教育的基本素質。孩子在成長 過程中,可能會吃點苦,但再苦也沒有上世紀出生的人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能夠走過來,孩子也一定能走過來。孩子在人生的旅程,可能會摔倒,但摔倒了爬起 來,也是一種成長。逐漸放手孩子,讓他們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和空間,一邊祝福、引導孩子,一邊支持、認可和鼓勵孩子面對失敗與挫折,孩子們才會更加堅強,更 能自信地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唐秀敏
- 這4種情況父母別讓孩子善良 否則有可能害了孩子2017-07-25
- 別把“原創”的孩子教成了“盜版” 變成平庸2017-07-24
- 學外語也能開發右腦 這些育兒訣竅要掌握2017-07-21
- 第二屆海峽兩岸應急管理高峰論壇在河南舉行2017-07-20
- 孩子喜歡玩手機 父母要怎么做才管用?2017-07-20
- 你一般都怎樣夸孩子呀? 用“你真棒”嗎?2017-07-20
- 各位爸爸媽媽們 夏天不要給孩子穿這3種涼鞋2017-07-20
- 父母該給孩子“飯碗教育”還是“夢想教育”?2017-07-20
- 辣媽背著一歲娃爬過N座山 相信最好的教育在路上2017-07-19
- 莆田城廂區教育系統多項舉措助推“創城”2017-07-19
- 最新親子百科 頻道推薦
-
這4種情況父母別讓孩子善良 否則有可能害了孩2017-07-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