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的2個原則
性教育與寶寶的發育狀況,成人對性教育的理解接納程度都有關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有一些原則是父母可以共同遵循的。
1.父母需要教給寶寶多少性教育的知識,這需要根據寶寶好奇的程度來決定。原則就是,寶寶問什么,就答什么,無需急迫地灌輸他還沒有特別關心的問題。
2.3歲之前,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讓寶寶接觸一下異性的身體。比如,小姐姐可以幫助小弟弟擦屁屁,男孩女孩一起上廁所等等。孩子有了感性體驗,以后談到異性身體不會感到陌生,為今后性教育做鋪墊。
小元:坦然自若,以及簡單原則
我有一個假設前提,就是當父母在做一件虛假的事情時,孩子總能感受得到。什么是“虛假”的事呢?比方說兒童性教育,如果父母內心感到尷尬或者害羞,即便按照育兒書/雜志上的說明,“盡量自然地向孩子談論”,這種別扭的感覺依然會傳遞給孩子。這時可能會有兩種結果,孩子或者因為父母的言詞和自己的實際感覺之間有矛盾而困惑不已;或者轉而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父母的意思,比如他可能會接到暗示:這是不好的,不應該談論的,讓我們趕緊結束這個話題吧!
父母首先應當找到那個讓自己真的能夠坦然自若的尺度
比如在斯波克的育兒經中教父母要以學名來稱呼性器官,以使孩子獲得正確認知,但是在中國,恐怕很少有人(除了專業人士)能夠自然地這樣說,那就不如用大家都習慣的俗稱,或者和孩子一起給它起個有趣的小名。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以及不同個體的氣質差異使然,每個人的尺度都不相同,那沒關系,只有父母自己感到舒適,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到安心。
許多父母或許還沒意識到,“安心”也是兒童性教育中很重要的關鍵詞。這個安心,是一種心安理得,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坦然自若”。
當孩子對自己及異性的身體發生興趣時(大概從3歲左右開始),除了要滿足好奇心,他也需要確認:我是正常的;以及,我有我的獨特性。性在這里所占的比例其實很小,教養的關鍵其實是要幫他樹立起正確的性別意識:男生有男生的特點,女生有女生的特點,存在一些差異,但大家都很好,而且還有更多更多的共同點。
以簡單的原則解答性問題
“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的背后實際上也隱含著孩子想要確認與父母關系的愿望。所以回答他“你是從垃圾箱里撿來的”,顯然非常不妥;“你是從媽媽胳肢窩底下鉆出來的”,也會讓他覺得自己“好像不怎么光彩”。有些育兒書會建議父母詳細地向孩子解釋從受孕到出生的整個過程,如果你愿意這樣做,并且也能接受以后孩子可能會不斷地提到這些事情的情形(很多父母是會感到尷尬的),那當然很好,但其實可以不用跟他說那么多、那么復雜。
想一想,孩子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當他第一次問起時,可以簡單地說:“你是媽媽肚子里的種子,慢慢地長成的。”“種子長成小寶寶以后,會從一個專門的通道出來(或者醫生會在媽媽的肚子上開道口子,把你接出來)。”這就確證了他和媽媽的聯系,對小寶寶而言這是最重要的。然后等他再長大一點,問到爸爸在其中的角色時,告訴他:“爸爸媽媽相愛,我們兩個人的種子遇到一起,就成了能長成小寶寶的種子。”以此來確證父母之間、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系。
事實上小孩子能從父母的語言中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每次只能記住一點兒,而且還會以他自己的理解去改造。所以每次一點,用小孩子能理解的簡單語言,盡量真實地回答他的問題,是最好的方法。既滿足了他的好奇心,還能使他確認:“自己提什么問題都可以,都能獲得認真的回答。”這種安心的感覺,對他的成長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