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數胎動?
胎動反映了胎兒在媽媽子宮內的安危狀態。如果胎動出現異常,則很可能是出現胎兒宮內缺氧。專家做了一個很形象地比喻,寶寶的胎動相當于我們的跑步,在每次胎動的過程中,胎心都會加速,會比平時快10-15次。胎動減少直至消失后24小時內,胎心就會消失。
因此,依靠媽媽的自我監控,每天掌握胎動變化的情況,可以隨時了解寶寶在子宮內是否安然無恙,及早發現問題。 胎動的規律是一成不變的嗎?
妊娠32周時,胎動最頻繁,每天胎動的次數最多的時候能達到上千次。隨著懷孕月份的增加,因為胎兒慢慢長大,子宮內可以供他活動的空間會越來越少,因此他的胎動也就會減少一些,沒有以前那樣頻繁。
而且,每個胎兒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晝夜之間胎動次數也不盡相同,一般早晨活動最少,中午以后逐漸增加。晚6點至10點胎動活躍。大多數胎兒是在媽媽吃完飯后胎動比較頻繁,因為那時媽媽體內血糖含量增加,寶寶也“吃飽喝足”有力氣了,于是就開始伸展拳腳了。而當準媽媽餓了的時候,體內血糖含量下降,寶寶沒勁了,也就比較老實,這也是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掌握胎動的辦法
* 母親感知法:這種辦法是讓準媽媽依靠自己的感覺,在孕晚期每天數胎動。每天早、中、晚各選1個時間段,數1個小時胎動。這個時間段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掌握。例如早上起床前的1小時,中午午休的1小時,晚飯后1小時。然后將3個小時的胎動次數相加乘以4,即為12小時胎動次數。如果12小時胎動次數大于12次,為正常;如果12小時胎動次數少于10次,屬于胎動減少,就應該仔細查找原因,必要時到醫院進行胎心監測。
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方便,準確率也比較高,大多數的醫生都會推薦準媽媽使用這種方法。
* B超觀察:這種方法一般是針對有特殊狀況的準媽媽,而且只能在醫院進行。 寶寶的胎動有四種模式
1. 全身性運動:整個軀干的運動,例如翻身。這種運動力量比較強,而且每一下動作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一般為3-30秒。
2. 肢體運動:伸伸胳膊、扭一下身子等等,每一下動作持續時間一般為1~15秒。
3. 下肢運動:也就是我們常常感覺到的寶寶的踢腿運動。這種動作很快,力量比較弱,每一下胎動持續時間一般在1秒以內。
4. 胸壁運動:比較短而弱,一般母親不大容易感覺得到。
當胎動的規律出現變化時,要格外小心
一般醫生建議,準媽媽應該以24小時作為一個周期,來觀察寶寶的胎動是否正常。因此,如果一天內,發現寶寶的胎動規律明顯異于平時,就應該查找原因,及時到醫院就診:
一、胎動減少
可能的原因:準媽媽血糖過低、發燒
準媽媽的體溫如果持續過高,超過攝氏38度的話,就會使胎盤、子宮的血流量減少,小家伙也就變得安靜許多。所以,為寶寶健康著想,準媽媽需要盡快去醫院,請醫生幫助。
專家建議:1注意休息,注意隨氣溫變化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2.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
3.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適當進行鍛煉。
4.多喝水、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