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么你總愛買便宜貨?咱們家是不是很窮?”(寶寶4歲)
怎么說:要是你經常在家里討論某超市的海報商品很便宜,是不是周末開車去淘貨;或者你喜歡的靴子現在太貴了,到春天快到的時候趕上減價,你再去買;或者,你們是不是應該去家具特價區買一對床頭柜;要是碰巧你們在飯桌上還議論過經濟危機、裁員、減薪等話題,半懂不懂的孩子就會擔心家里很窮。這事兒怎樣對孩子解釋呢?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灌輸的概念是:買便宜貨與貧窮無關。只是為了花更少的錢買到同樣多的好東西,這樣,節省下來的錢可以干更有意義的事,比如看一場電影或資助災區的小朋友上學。要告訴孩子買便宜貨的幾條原則:一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二不買質量沒有保障的東西,三如果限時搶購的場面容易失控,不要去湊熱鬧,畢竟安全第一。
假若你的孩子超過五歲,可以教他如何尋找買便宜貨的信息,比如報紙中的超市特價海報,把路上散發的洋快餐優惠券帶回來;再比如收集周刊類雜志中的打折剪角,甚至從網上的休閑街區下載電子打折券……這樣可以慢慢把孩子培養成精明消費的高手。
問:“為什么我們不能像濤濤家那樣買一面墻那么大的彩電?”(寶寶4歲半)
怎么說:
一聽到這樣的問題,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太虛榮了!肯定也容易被收買。”又好氣又好笑之余,父母可能會賭氣這樣回答:“那你搬到濤濤家住好了。”“下次見到濤濤媽媽問問她,愿不愿意多養一個兒子。”與其這樣負氣作答,不如據實回答:“因為我們還在還房貸,所以暫時買不起大屏幕彩電。”或者:“我們認為買大屏幕電視是浪費錢。”用不著很愧疚,即使你們真的沒有濤濤父母掙得多,也可以對孩子講明,如果孩子只是由電視陪著,我們會覺得他很可憐。其實爸爸媽媽陪你看書、做游戲的時間,比看電視更有趣。
也許孩子會進一步刨根問底:“為什么咱家沒有濤濤家有錢呢?”你可以抓住機會對他解釋職業和收入之間的關系,為什么演員比教師收入高,為什么有人寧愿當作家也不想當收入更高的律師,或者為什么自己當老板,比受雇于人更有吸引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