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愿與人接觸的“宅女”
童歡平時給人的感覺很孤傲,總是有一種“生人勿近”的架勢。她見什么人都是用審視的眼光,經常會得罪人。所以,她的朋友極少,幾乎沒有什么可以交心的朋友。即使有朋友愿意與她聯絡,也會被她看成是有目的的,常常不歡而散。因此,除了工作以外,她很少與人交流,也不愿意參加集體的活動,漸漸地她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宅女”。
感情上的“剩女”
童歡曾有過三段短暫的感情經歷,她都表現出極端依賴。她完全用小孩子的方式與男友建立關系,從來不知道戀愛需要一些親密的表達,甚至男友拉一下她的手,她都不愿意。但與此同時,她會“粘”著男友,要男友陪她做這做那。因而,三段感情都沒有怎樣發展便草草結束了。
臨床診斷:媽媽的不良情緒給孩子極大創傷
1、童年充滿媽媽的抱怨
經了解童歡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大家庭,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在她1歲的時候,父親被派到外地工作,一去就是好幾年。媽媽因為是一個人帶孩子,感覺非常煩躁疲倦,對童歡的照顧不是很周到。等童歡大了一點,媽媽經常會回家念叨對生活和周圍人的不滿和不信任,小童歡則是一個似懂非懂的小聽眾。
2、延用媽媽的方式建立親密關系
媽媽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童歡也沿用了媽媽的方式去建立親密關系。媽媽對周圍環境的不滿和不信任,讓童歡對與人交往產生極大的恐懼和矛盾。她內心深處是渴望愛情的,但不知如何以一個成人的、健康的方式去尋求,很多時候會用回避和敵對來防御讓自己產生不適應的關系。所以,她對男性所采取的態度只是敵對和過度依賴。
3、回避成為生活中的重心
就像廢氣、煙塵會對大氣造成污染一樣,媽媽的不良情緒也會成為污染源,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緊張、焦慮、急躁、害怕、漠視……這些負面情緒如果長期伴隨著媽媽,那么孩子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如這個案例中童歡媽媽郁郁寡歡的狀態就給童歡帶來了極大的創傷體會,童歡就會在無意識中回避別人。因此,日子久了她也就成為了“宅女”。日常的生活和社會活動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她早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建立起一道很厚重的墻,回避外界的一切“干擾”。
育兒建議:媽媽要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1、保持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媽媽要盡量保持一個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這是幼兒健康人格建立的關鍵。在0〜3歲孩子的內心世界里,所有與外在世界的聯系都來自媽媽。照料者對自己積極的關注,可以給孩子帶來穩定的安全感。
媽媽自身的穩定主要體現在情緒上,媽媽不要把自己的情緒發泄給孩子。在孩子的內心世界,“媽媽”把我當個好寶寶,那我就是個好寶寶。媽媽對待我的方式,可以完全被復制到自己與別人的關系中間去。媽媽用愛對待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內心也就會充滿著愛。如果媽媽用攻擊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會認同這樣的方式,心理學上稱之為“與攻擊者認同”,孩子也會變得很有攻擊性。
2、給予孩子安全穩定的照顧
“麻煩三年,安心三十年 ”,意思就是如果媽媽能在育兒早期能很好地照料孩子,給予他(她)安全穩定的照顧,那么今后孩子心理疾病的發生率將降低很多。
媽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能夠給予足夠的生理滿足:孩子餓了,要給予食物,冷了給予衣服;二、在孩子有親近需要的時候,能夠滿足孩子:孩子需要母親撫摩的時候,母親輕輕撫摩孩子,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向他(她)張開懷抱;三、在孩子需要探索外在世界的時候,母親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支持:孩子開始走路了,母親要在孩子能看見的地方,給予保護。
3、媽媽的身教大于言教
媽媽能為孩子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給他一個參考學習的榜樣,因為身教遠遠大于言教。比如,媽媽或許可以讓孩子舉止端莊,但卻不能讓他感受到別人的尊重。要讓孩子能感受到別人的尊重,最好的辦法就是媽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舉止,即自尊、自愛和去尊重他人。
所以,養護者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自己的行為呵護孩子的心靈。媽媽從小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處世榜樣,那么孩子會形成健康的人格,將來的生活也會比較順利。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