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歲的陳傳林是一名80后的在職爸爸,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從一開始用彩筆隨手涂鴉到使用電腦繪制,至今已經為兒子制作了近百本繪本。
盡管繪畫基礎只有小時候在少年宮學過的那點東西,但每當看到兒子興奮得小臉通紅,并充滿期待地問他有沒有新書時,陳傳林就會使出渾身解數,一畫再畫。兒子貝貝今年4歲,陳傳林堅持畫了4年。
作為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媒體人,陳傳林說:白天上班,晚上帶娃,空閑并不多。但只要孩子喜歡,總有時間。要繪制出孩子喜歡的繪本,畫畫不易,編故事更難。
有一次貝貝在玩耍時受傷,傷口結痂后很癢,總是忍不住抓撓。于是,陳傳林創作了一本《康復蟲》的故事,講述了在人類皮膚上生活著一群五顏六色的康復蟲,它們辛勤織網,幫助主人恢復破損的皮膚,如果抓傷口就傷害了蟲子們……
為了更好地編故事,學外語出身的陳傳林開始博覽群書,從中華傳統文化,到科普讀物,從天文到地理等專業知識。通過量身定制的繪本,貝貝不僅認識了彩虹、太陽,還認識了河馬、犀牛和大熊貓等不常見的動物,甚至認識了世間并不存在的會說話的窗簾和彩色的康復蟲。陳傳林說:我希望做一個被孩子崇拜的爸爸,讓他可以為我驕傲。
為何要給孩子讀繪本?
繪本與普通兒童讀物究竟有什么區別?
【形象】
們先來看一下市面上常見兒童讀物的例子。
圖上的文字是這個意思:許多小動物放了學一起回家。但我們從這張圖上感覺到,這些熊、貓、兔子,它們長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開化妝舞會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這跟制作過程有關。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模板。出版社說我需要一個兔子,在這個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個兔子;出版社說需要一個狗,我就把這個耳朵去掉,換上一個狗耳朵,就是狗;出版社說需要一個貓,我就換上一個貓耳朵,就是貓;說需要一個小女孩,我加上頭發就成了小女孩,說需要小男孩,我就換上小男孩的頭發……總之,不管畫什么,都是這一個模板變來變去。
【繪畫過程】
下面我們以一幅圖為例,看看常見兒童讀物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好比我是北京的一個畫家,我先出一個黑白的線稿,然后再把這個線稿交給一個工作室,這個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線稿后就開始上色。工作室的結構通常都是這樣,老板一般都是畫家,老板負責和出線稿的畫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體的上色工作由雇員來完成。雇員是由老板招募來的,可以不懂美術,經過簡單的電腦軟件培訓就開始上崗。大家請看常見兒童讀物的繪畫步驟圖,首先從一個蘋果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蘋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盤子和背景。
在這個過程中,我這個畫家和工作室之間可以不溝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認識,交給他我就不管了。因此,這類兒童讀物會出現許多低級錯誤。下面我們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這幅畫上面出現了兩條地平線。畫家已經給出了地平線,在這條地平線上,有樹,有花草。畫面上的小孩距離讀者比較近,地平線比較遠,但是上色之后又出現了一條新的地平線。這是怎么回事呢?上色者是想用一幅藍天白云的照片,在后面做為天空的背景。但是這個照片的尺寸不太合適,他就在照片的下方簡單的加了一個藍色,為了能夠和照片銜接,他就在藍色與照片的交界處涂了點白,就算是白云了。
但是從他的角度來看,他的活交待了,出版社也過了,錢掙到手了。但是任何一個兒童都會覺得這是另一條地平線,而且這條地平線很蹩腳,很怪異。地平線下方有點像海洋,但又和周圍環境不符,并且沒有大海的質感。說是天空,卻又明明有一條線,和上面的藍天白云壓根就銜接不上。
這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兒出問題了嗎?這個草和蘑菇根本就沒有涂顏色,由于干得太快、太馬虎,忘記涂了。
我們再來看第三幅。按照文字的意思是說,這是冬天,天很冷,玻璃上的哈氣結成了冰凌。大家請看窗玻璃,電腦上色的人應該把這條代表冰凌邊緣的黑色線條去掉,或者把它涂成藍色,體現冰凌的感覺。但是上色的人什么都沒有做,結果,畫面和文字就傳達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長給孩子讀文字時,會講解說,天很冷,窗戶上結了冰凌。但是孩子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孩子們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塊塊的敲碎了。
這樣的圖畫會給兒童造成認知上的混亂。兒童是很聰明的,你想騙他是騙不了的,他的感覺非常敏銳,他第一感覺是玻璃被砸碎了。如果我們告訴他這是結成的冰凌,他就亂了。一本這樣的兒童書,書很厚,價格卻很便宜,才十幾元,但是類似這樣的錯誤非常多,從錯誤的角度來講,這種書是非常“超值”的,我們暫時只介紹這三個。
那么,真正的繪畫藝術是怎么“做”出來的?我們以一幅風景插畫為例。
從這幅風景插畫的繪畫步驟圖我們可以看出,其與常見兒童讀物的繪畫步驟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從第一步開始,這幅畫上就有門、有屋頂,畫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這才是繪畫藝術的創作過程。除非是水平很高的高手,否則很難做到從一個蘋果開始畫起,如果孤立的從一個蘋果開始畫起,這樣就難以顧及其它,而導致創作的失敗。
圖畫書和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看上去都是畫張畫,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常見兒童讀物是一個“生產”的過程,圖畫書是一個“創作”的過程。生產過程和創作過程是不一樣的,生產過程最要緊的不是生產什么,而是生產的速度,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產,因此才有了那樣一個模板。“創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為了交流。藝術家要向自己的觀眾或讀者表達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自己的主觀感受、情緒、思想和認識。藝術創作歸根結底是藝術家有話要說,畫家是用他的畫筆在說話,一如作家用文字說話;舞蹈家用肢體說話;音樂家用節奏和旋律說話。
【色彩】
這幅圖是德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米切爾·恩德的名作《奧菲莉亞的影子劇院》中的一個畫面。
奧菲莉亞是一個老處女,一生都生活在劇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為一位大演員,但她沒有讓他們如愿。盡管如此,她還是希望能夠獻身藝術,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劇院的舞臺前面都有一個突起的小箱子,觀眾席上看不見它,奧菲莉亞就坐在里面,當演員在臺上忘記臺詞的時候,奧菲莉亞就在那里給演員提示臺詞,這就是她做了一輩子的工作。后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娛樂項目增多了,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劇院終于關了門,奧菲莉亞也就失業了。
她在劇院里收留了許多影子,于是就把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財產——帶著它們到處流浪。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海邊,她無法再往前走了,她覺得自己也該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邊,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幕場景,大海、沙灘、天空和奧菲莉亞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現了奧菲莉亞當時絕望、陰郁的心情。這個例子就是畫家利用色彩來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不管大海、沙灘、奧菲莉亞所穿的服裝等等實際是什么顏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可是我們看了卻覺得很真實,不是色彩本身真實,而是色彩傳達給我們的感受很真實,很真切。
同樣是表現大海,請看這兩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繪畫作者不是同一個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個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個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時間也不相同,但是我們看到這兩幅畫卻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藍的,太陽是紅的,樹是綠的,都是單調的固有色。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陽,另一幅沒有太陽,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紅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兩幅畫,畫出來的東西雖然多,但是帶給我們的信息卻幾乎為零,在這兩幅畫里作者沒有任何話要說,作者的注意力全在盡快完成這件產品,拿到稿酬上。但是《奧菲莉亞的影子劇院》的畫面雖然非常簡單,但是信息是非常豐富的。我們說過,兒童在藝術欣賞上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他在藝術方面的敏感度有時候比我們成人還強,你能夠看出來這之間有差別,兒童也一定能夠看出來,并且感受更強烈。
【線條】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線條。我們看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線條的粗細都差不多。為什么會這樣呢?還是繪畫過程決定的,它要求盡量減少繪畫所承載的信息,以便于大量快速的生產。這類插圖在生產的過程中,還會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線條必須封口,這樣電腦上色的時候顏色就不會漏出去,省去了修圖的工作,即便是沒有繪畫能力的上色人員也能夠操作自如。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真正的繪畫藝術作品的線條是怎樣的。我們舉兩本優秀圖畫書的例子:它們是《樹真好》和《園丁》的插圖。
從直觀上,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繪畫藝術作品和常見兒童讀物的區別。藝術作品的線條變化非常豐富,粗細有致。
《樹真好》插圖里的線條輕松活潑,有濃有淡,有長有短,斷斷續續,仿佛音樂的曲調和節奏,就像在吟唱一首鄉村的歌謠。
再看《園丁》的這幅插圖,描繪的是小女孩坐在一輛奔馳的列車上,小女孩的線條纖細輕盈,顯得嬌小柔弱,而她身下座位的線條卻濃黑粗重,顯得又笨又沉,但給人感覺坐起來非常的安全。
就象《奧菲莉亞的影子劇院》里面的色彩一樣,真正的繪畫藝術傳達給我們的感受也很真實,這種感受上的真實比未經夸張的照搬自然,更加真實,更加貼切。而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無論是從寫實的角度還是從感受上,都不真實。
【肌理】
我們再來看肌理。什么是肌理呢?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總要利用一些物質材料,這些材料總會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跡。而材料的物質構成不同,留下的痕跡也不同,比如我們用泥巴捏出一個雕像來,和我們用金屬去鑄造一個雕像,用石頭打造一個雕像,盡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質材料不同,其質感肯定是相差懸殊的,這種質感就是肌理。
藝術家會利用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質感來表達思想和情感。
在這一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里,鯨魚、大海、天空都是單調的平涂,這幅畫沒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這一項上,常見兒童讀物的作者也沒有任何話要說。
接下來我們看圖畫書的插圖。在《隧道》這一幅里,隧道的墻壁和地面都有非常細致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隧道的墻壁非常粗糙,用手觸摸它都會剌手?我們再看隧道前的地面,有種踩上去非常硌腳的感覺,有的畫家甚至會用真的石子和沙子直接往畫面上貼,以使讀者獲得更加強烈的感受。
這是一幅韓國畫家的插圖,畫的是韓國或日本的小木屋。韓國和日本都是島國,環海而氣候潮濕,請看這幅插圖,很好的表現了木屋常年在海風吹拂下的斑駁、滄桑的面貌。畫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覺,當你走進去之后,腳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墻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聽到有海鳥在屋頂閣樓上筑巢的聲音。
與此類似的信息我們從那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鯨魚都是虛假的。從肌理這一項的比較結果來看,無論寫實或感受上,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仍舊信息貧乏,不真實。
【技法】
從以上的各項對比中我們似乎發現了一個規律,圖畫書的插圖都是畫家手繪的,技法多種多樣,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貼等等,而常見兒童讀物大部分都是用電腦制作的。的確如此,在技法這一項上,圖畫書呈現出豐富多彩,群芳爭艷的態勢,而常見兒童讀物則保持一貫的單調、貧乏。
這使得一些家長甚至出版社,對圖畫書形成了一種新的誤區,似乎只要是手繪就是好的,電腦繪制的插圖一定是單調、貧乏的。真是這樣嗎?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繪畫的優劣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幅插圖。
電腦制作的常見兒童讀物
版畫套色風格的插圖
水彩風格的插圖
寫實油畫風格的插圖
通過前面各項的比較,大家已經能看出這四者之間的差異,能夠評判出它們的優劣。不過我告訴大家這四幅畫其實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是由電腦制作出來的。因此,前面那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答案是否定的。
請您回憶一下我給您介紹的第一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就是“許多小動物放了學一起回家”,這一幅就是手繪的,是用水彩畫的。也就是說,一幅繪畫的優劣與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技法,而在于作者頭腦中持有什么樣的觀念。
從這個例子中也可看出,圖畫書在繪畫藝術方面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常見兒童讀物,即便它的作者用油彩去畫,結果也一樣是糟糕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