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只有“坐在板凳上學知識”才叫學習
但或許有家長覺得——孩子在6歲前,能跑能跳,精力充沛,如果不讓他們學點什么,時光就這么白白地浪費了,多可惜呀!
如果您有這種觀點,兔小編就要給您點一個大大的贊!您的教育意識很強!
但是,學齡前的孩子無法像6歲以后的孩子一樣,長時間坐在同一個地方讀書學習。他們的學習方式就是玩!因此,我們可以抓住孩子的發展關鍵期,有針對性地讓孩子玩起來。
1.手部精細動作發展
手與許多腦神經息息相關,手的活動促進大腦的發育。學齡前的幼兒處于手部精細動作的敏感期,因此家長要抓住這一時期,為孩子創設條件,訓練手部精細動作,促進智力發展。
處于0-3歲的幼兒,精細動作發展很快,家長可以和寶寶玩撕紙片、撿豆豆、搭積木、涂鴉的游戲。而到3歲以上,寶寶就可以開始做一些簡易手工了。如捏黏土、折紙、手印畫……寶寶就可以在拉、搓、捏、折、剪、印這樣的動作中鍛煉雙手了。
對啦!歪歪兔手工益智節目《歪歪兔創意小工廠》已經登錄愛奇藝、樂視以及樂視超級電視啦!家長可以帶著寶貝玩起來啦!
2.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我們都知道“性格決定命運”。可在這之前還有半句話——“習慣造就性格”。很多習慣從小一旦養成,就會終身攜帶,并沉淀為良好的性格——如“自己吃飯”、“摔倒了自己站起來”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立品質,“自己收拾玩具”則可以增強孩子的秩序感……這些不僅是入園、入學必備的素質,同時也是值得受用一生的寶貴品質。
但良好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除了生活中的正確引導(包括講針對性的童話故事),家長還需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想讓孩子及時收拾玩具,家長自己就要有及時收拾東西的習慣;想讓孩子不挑食,家長自己就要什么都吃……這樣,孩子才會在生活中學得“心服口服”。
3.積極樂觀的性格
樂觀積極的性格包括自信、善良、寬容、堅韌、勇敢、尊重他人、自我控制……都是在幼兒園階段基本形成,并在小學階段穩固下來,最終影響到孩子的生命走向。這就是俗話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培養積極樂觀的性格,需要寬松而有序的家庭環境、父母恰當有效的情緒引導、以及家庭成員的榜樣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家長的做法至關重要。不過,這又是另一個很大的話題,兔小編在此不作贅述了。
4.思維能力的逐步建立
有些學科有“梯次掉隊”的特點——如小學三、四年級時有一批學生數學成績突然下滑,到初一、初二時再次有一大批學生掉隊。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的“思維地基”沒有打好。而這種“思維地基”的搭建正是從學齡前階段“瘋玩、啟蒙、閱讀”開始的。
因此,在學齡前階段,家長應著重讓孩子多玩、多體驗、多閱讀,讓他見到、體驗到更精彩的世界,讓他的心靈接受更豐富的事物。這樣才有可能及早啟發孩子的思維能力,打好“思維地基”。在入學后,孩子思維的大樓就有可能拔地而起,最終形成摩天大廈了。
5.想象力發展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人能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想象力則可以讓我們有無限的可能。這一點,在創意產業逐漸占據市場的現在尤為重要。而想象力的特殊之處在于:一旦失去,就終生都無法再次獲得。因此在學齡前階段,注意保護、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兒童最初的想象力來源于生活,豐富而愉悅的環境是孩子想象力發展的土壤。因此,為了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家長可以盡可能多地帶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環境,豐富孩子的心靈。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在上小學以后,甚至在整個人生歷程中都不可缺少的能力。但這些能力卻幾乎不會單獨地出現在小學課本中,更不會由老師主導著重培養。
因此,何必放棄這些,反而讓孩子急慌慌地提前學會小學知識呢?
在學齡前,如果寶寶能把人生的“地基”打好,當他長大一些后,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壓力接踵而至,當“應試”逐漸地成為孩子生活中的全部內容時,他才能鼓起勇氣,迎接未來的挑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