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編編上小學二年級時,整個暑假跟父親下棋,贏一局5毛。暑假臨近結束時,編編贏了85塊,得意不已。最后父親設下一局100的決勝局,以此來結束我快樂的暑期生活。編編滿口應下后,以一步之差輸掉了最后一盤……輸了辛苦一暑假賺來的85塊錢不說,還要從自己攢的壓歲錢里拿出100塊倒貼,那哪兒成啊?!80年代啊,185塊,對于一個小學生而言,是好多好多羊肉串、皮糖和甘草杏啊。
于是,編編開啟了耍賴模式——
* 你是爸爸,一點都不讓著女兒!
* 我才上二年級,當然沒有你聰明,心理素質也沒有你好!
* 看在我辛苦一暑假的份上,你怎么那么忍心那么狠毒?
* 你肯定是蓄謀已久的,才設下一局100百的決勝局!
* 你是怎么當爸爸的,還好意思贏女兒的壓歲錢?
………………………………
父親第一次被我耍賴折磨得憤怒了,于是乎開啟了教育模式——
* 既然游戲規則你接受了,你必須承擔這個結果!
* 二年級?二年級什么事情都明白了,你這種耍賴對我不起作用!
* 為什么要讓著你?讓著你85盤了,你信不信?
* 你這孩子怎么可以這樣胡攪蠻纏,都是你媽慣的!
* 哪兒有下棋贏得起輸不起的道理?認賭服輸吧!
………………………………
想知道后來嗎?后來編編礙于父親的嚴威和恐嚇敗下陣來,因為他舉著菜刀要砍我……當然也是我太混了,躺在地上打滾。
這段真實的經歷之所以讓我記憶猶新,實則是讓一個好勝心極強的孩子受到的一記猛棍。
我看到了一個此前始終游走于家庭教育之外的父親,第一次走進家庭教育的角色和狀態之中的樣子。同時,我第一次感受到母親對我的教育受到了挑戰,教育的另一種形式和作用在我身上發揮了作用。
那么在跟孩子下棋或游戲時,成人究竟要不要謙讓與孩子,要不要讓孩子享受成功,也經歷挫敗?謙讓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讓Ta高興還是讓Ta自信?不謙讓的目的是讓Ta是看他認識自己的情緒,還是讓Ta對挫折和失敗有所承受?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
去年圣誕節,好朋友送給我兒子一副棋牌游戲,然后兩個人就迫不及待地玩了起來。我的朋友是個好勝心很強的人。在游戲的過程中,她突然抓住我兒子的手,嚴肅地跟他說:“你已經碰了,就不能反悔。這是作弊行為!”
結果我朋友贏得了這場比賽。然后她看向了我,似乎在等著我皺眉頭指責她不該這么做。
不必為了讓孩子高興而讓著他們
我的孩子很坦然地接受了失敗,要求再比一場,并且拿出了必勝的決心。因為在我家,我們不會為了讓孩子高興,而在游戲中故意讓他們,不會因為他們是孩子,刻意地操縱比賽結果——我們會遵守游戲規則,并且向孩子們展示游戲中的技巧。如果他們輸了,我們會教他們大方接受失敗。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也許某些家長會認為這么做很殘忍,但我們認為這么做對孩子是有好處的。能夠坦然地接受失敗是一件重要的事,它展現了一個人能夠承受打擊并且重新振作的品質。如果孩子每次都贏的話,他們能從中學到什么呢?
幾年前,我們到朋友家度假,他們家里有一張乒乓球桌。一整個假期,我和兒子都在那里打比賽,他從頭到尾都卯足了勁要打敗我。有幾次他幾乎要成功了,但還是以一分之差輸給了我。有一天下午,他把乒乓球拍一丟,哭了起來。于是我告訴他,除非他能夠冷靜下來,好好表現,否則我不會再和他玩了。過了一會兒,他主動來跟我道了歉。
又過了幾個月,當我們再打球的時候,他徹底地打敗了我,獲得了他渴望已久的勝利。為了打贏我,他經常練習,而且學會了思考每一個擊球,在他戰勝我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別提有多激動了。如果我一開始就讓他贏,勝利的果實還會那么甜美嗎?我想不會。
失敗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多
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不得不努力爭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輸掉一場比賽也許是件無關緊要的事,但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了解生活并不總是如他們所愿。
除此之外,教會孩子在家中坦然地面對失敗,能夠讓他們在上學之后,在當著眾人的面輸掉科學競賽或者體育比賽的時候更容易承受。失敗也會讓人更有動力去獲取勝利。如果我們能夠輕易地打敗對手的話,那種比賽帶來的興奮和愉悅之情就不會那么強烈,不是這樣嗎?如果我的孩子輸了一局棋,他就會懂得提問:“我要怎么樣才能玩得更好呢?從這局棋中我學到了什么?”就像一個運動員一樣,他們會分析哪里出了錯,也許下一次就會制定更好的策略。
心理學家說,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要靠我們身體力行。如果當我們自己面對失敗時能夠坦然,孩子也會如此。這不是一件通過指導可以學會的事,而是從模仿中學得的。關鍵是要讓孩子理解,不管是運動還是棋牌游戲,都是為了帶給人樂趣,如果每次輸掉比賽都要小題大做,那還有什么意義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