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是一個世界難題。每天,都有父母因為孩子離家出走而擔驚受怕,這就像一場永遠不會結束的噩夢。我們愛孩子,可為什么孩子還想要離開家呢?
愛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快樂。——奧斯卡·王爾德
最近,上海一中學13歲男孩離家出走的新聞、湖南一15歲男孩突然失聯的新聞接連牽動了不少為人父母的心。幸運的是,失聯幾天后,14歲的上海男孩在杭州西湖被安全找到,15歲的湖南男孩主動聯系母親接他回家。離家出走是青春期常見現象,據美國青少年司法和犯罪預防辦公室的估計,每年大約有160萬個孩子離家出走。在我國,我們可以從新聞報道中看到這一現象的頻發性。
這些本應在學校上學的孩子,究竟為何要離家出走呢?
離家出走的原因有哪些?
據青少年相關研究顯示,許多孩子想遠離家庭的心其實大大超過了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和追求。為了尋求安全和自由。他們覺得自己遭受到了不好的對待。于是,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
有些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家庭狀況不穩定,比如父母離婚、親人去世、遭受到嚴重體罰或者性的傷害,或者父母賭博、酗酒、吸毒;有些孩子離家,是因為覺得父母對自己過度控制、忽視自己,以及只有表現好才會有好臉色;有些孩子想通過離家出走來懲罰父母、控制父母,得到父母的關注;有些孩子是因為遇到了麻煩,比如懷孕、犯罪等。有些孩子是的確感到情緒低落,而有些孩子則只是尋求冒險,或者是受同齡人影響,想模仿別人。
離家出走,令單純的孩子以為這是一條解決之道。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父母往往開始減少陪伴的時間,離家出走則被用來向父母抱怨——我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小孩。
有些時候離家出走跟錢有關系。比如,穿不起和同學、朋友一樣牌子的衣服,不能買流行的電子產品。未成年的孩子會覺得經濟問題是非常難解決的,他們感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希望到外邊的世界去闖蕩一番。
有些孩子知道離家出走是有風險的,但是他們還是要跑。因為起碼可以遠離咒罵、指責、毆打和威脅。
對于控制過度的家庭來說,離家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久違的自由,沒有人監督、沒有作息時間限制、沒有繁重的作業、沒有嚴苛的著裝規范,以及沒有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的規定。他們用離家出走,表達對成年人的反抗和對權威的反抗。
在這個成長的危險期,青春期孩子渴望獨立,迫切要求得到尊重、信任和友誼。同時,他們內心世界敏感脆弱,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當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又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時,離家出走似乎就成為釋放內心抑郁的極端方法。
減少離家出走的解決之道
父母做些什么可以讓孩子開開心心地留在家里呢?雙贏的辦法就是溝通、傾聽、幫助、理解和耐心。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創建一個充滿愛和快樂的家庭氛圍,通過良好的溝通讓孩子感到安全。就算有一天他想離家出走,也會三思而后行。
父母在做決定時,要花時間去權衡什么以及怎么做才是對孩子的發展最好。如果不希望孩子出現神經質、偏執等問題,就要給他們愛和美好的情感,這些是孩子們需要滿足的,也是應該得到滿足的。
“如果你發現孩子可能會離家出走,要坐下來和他談,找到背后的原因,以及一起發現解決問題的積極方法。”人際溝通顧問喬伊·凱賽爾表示。
凱賽爾說,要讓孩子知道你不想讓他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你要表示出自己希望努力讓這個家過好的意愿。
如果離家出走發生了
如果孩子真的離家出走了,應該立即通知警方。下一步,去問問孩子的朋友和他們的父母,看看有沒有線索。美國的一份青少年司法犯罪預防的數據顯示,59%的青少年在離家出走時會告訴自己的朋友。
當他們回家后,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終于回家了,你可能很想上去打罵一頓,同時,你更想把他緊緊抱在懷里——孩子,再也別走了。
心理治療專家Sanjeev Venkataraman博士建議,父母們應該控制情緒,用擁抱來歡迎孩子歸來。
給孩子時間,讓他安頓下來。如果必要的話,跟心理醫生取得聯系。還有,打電話給警察和你曾經聯系過的任何人,讓他們知道孩子已經回家了。
接下來,父母必須和孩子好好談談。解決離家出走背后的問題和困難,并且采取應對的策略,孩子才有可能不會再次逃跑。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