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一家服裝店收銀柜臺內的現金“不翼而飛”,警方接報后通過店內安裝的監控視頻發現,作案的竟是一名6歲左右的小女孩。
當天下午,民警找到了這對母女。這名懷有身孕的女子交代,她是湖南人,除了肚子里的孩子外,膝下還有兩名孩子。對服裝店實施偷竊的女孩正是其6歲大的女兒。談及作案動機,她說是為了“找點奶粉錢”。
你會為三胎的奶粉錢,讓孩子去偷盜嗎?
顯然不會,行為的背后是承擔相應的責任,讓孩子去偷盜的行為,顯然不是我們所能接受的。不同的父母對孩子具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有重要的影響。
除了這種特殊行為,一些寶寶,在一定年紀后,背著父母偷錢的行為也是存在的,原因為何?
1、放縱寶寶或過度嚴格。
現在的寶寶絕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都把寶寶的要求視為圣旨,不管什么樣的要求都會滿足,使得寶寶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么東西就會毫無顧忌的去拿,慢慢的,寶寶就會養成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就會發展為偷竊。也有的家長對寶寶過度嚴格,寶寶希望得到別的小朋友擁有的東西,家長不能滿足寶寶,又不做任何解析,這是寶寶就會覺得非常失望,這種情況下寶寶就會產生偷拿別人的東西的行為。
2、缺乏關注。
有的寶寶偷拿別人的東西,并不是真的需要那種東西,而是想通過這種行為來引起父母和老師的關注,這種寶寶通常是生活在父母都非常忙碌的家庭中,他會覺得爸爸媽媽不關心自己,不注意自己,因此故意那別人的東西,讓小朋友去告狀,以引起別人的關注。
3、重大變化。
當家庭出現重大變化時,比如搬了家、添了新成員,或者父母離婚了、有人生了重病等等。在一些列突然變化中,家長的忙碌會使寶寶心理發生了悄然的改變,不能適應這個變動和不穩定,于是通過偷竊來吸引家長把目光重新投到自己身上。當家長意識到這一點后,可以告訴孩子:“我現在確實很忙,當你傷心的時候就拿別人的東西讓我很擔心,我會用更多的時間陪伴你,你也幫助媽媽度過難關好嗎?”。
如何糾正寶寶的偷竊行為
寶寶早期的偷竊行為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寶寶將來的健康發展產生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家長們必須要重視寶寶的這種不良行為,如何矯正寶寶的偷竊行為主要有以下方法:
1、建立物權的概念。
家長可以為寶寶準備她專用的日常用品,例如碗筷、衣服、鞋子等不要和被人混用,幫助她從小建立“我的”“你的”“他的”的概念。給寶寶一個房間或一個他自己的地方來放置他自己的東西,讓他自己管理。同時幫助寶寶建立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私人領域,不經同意,不能隨便那別人的東西。還有,幫助寶寶養成征求別人同意的習慣,那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之前一定要征得別人的同意,而別人要向她借東西的時候同樣也必須要有他的同意。例如,寶寶要借寶寶的鉛筆的時候,一定要先問問他,如果寶寶同意借,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用完以后一定要歸還。
2、信任寶寶。
寶寶背著爸爸媽媽那別人的東西,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他開始這樣做的時候,心理不一定就有“偷”的概念,因此,父母不必大驚小怪,而應該巧妙地讓寶寶講清楚來龍去脈,如:我喜歡這個東西,可是家里沒有,我就拿了別人的;他欺負我,我就拿他的東西,讓他找不著……父母應該相信寶寶不是有意去偷別人的東西,即使是因為發泄不滿的情緒有意去做的,父母也要耐心的跟寶寶講清楚道理,說明這樣做是不對的,鼓勵寶寶吧東西歸還給人家,只要寶寶把東西還回去了,就應該表揚他。這樣寶寶明白了事理,并體會到父母的信任,類似的事情就會避免發生了。
3、分辨是非。
寶寶年紀小,經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差,需要成人用淺顯的語言和直觀的方式進行教育。例如講故事、做游戲、等方法,讓寶寶體會故事、游戲中小朋友丟失東西后的著急心情,感受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給別人造成的麻煩,提高寶寶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讓寶寶掌握正確的行為規范,不再隨便那別人的東西。
4、榜樣作用。
寶寶的模仿能力強,他們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嚴于律己,不貪小便宜,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如果發現寶寶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應該耐心教育,讓寶寶幾時歸還,并且告訴寶寶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應該拿,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寶寶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旦發現了孩子的“偷竊”行為,不要大聲訓斥,嚴厲懲罰,更不要把他的行為公布于眾。要與他交談但切勿說出“偷”字,不要讓孩子對他所犯的錯誤產生不恰當的犯罪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