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兒童在與小伙伴玩游戲時,玩什么,怎么玩,總喜歡自己說了算,擔任領導者的角色,而不愿意被領導,這樣是好性格?還是壞性格?這是否代表著他具備領導者的潛質?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的本性無法忍受長期的屈從,被輕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喚醒人們登攀更高一級目標的愿望,從而獲得補償,然后臻于完美。
正如大多數父母所認為的那樣,如果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時,過于屈從,就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吃虧,因此,經常會鼓勵孩子凡事要爭搶,而不能被其他同伴欺負,甚至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打要還手,罵要還口”。
這是否是好的表現?又是否有利于兒童發展呢?
阿德勒認為,那些雄心勃勃、尚未放棄的兒童,樂于參與各種能參與的競爭性游戲。不過,他們在遭受挫折時也會表現出恐慌和無所適從。
如果一個兒童在學校總是試圖去取悅老師,并且注重自身的整潔,同時也遵守秩序,那么,他就會成為一個正常的學生。因為他對優越感的追求轉化為了前進的動力。
然而,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想優于別人,比如在游戲中總喜歡當領導者,卻不愿意被領導,那么,在他接二連三地受挫后,就可能會喪失勇氣,面臨新的情況就會退縮,而不是勇往直前。
因為,對于大多數兒童,他的心理還不成熟,能力還不充足,總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如果父母一味鼓勵兒童追求雄心,就會給孩子帶來緊張情緒。
短時間內孩子尚能承受,時間一長這種壓力就太大了。比如,受到雄心影響,孩子總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結果忽視了其他活動,導致身心不健康,不會與其他兒童交往,性格可能會變得孤僻。顯然,這種性格不利于他未來的成長。
而且,兒童自我肯定的愿望太過強烈,還會帶來嫉妒心。起初,他可能希望對手遭受某種厄運;隨后,可能會付諸行動,給對手制造傷害。
還可能通過造謠中傷、泄露隱私來詆毀同伴,從而抬高自己的身價。有時,還會表現出報復心理,總是擺出一副好斗和挑釁的姿態,有時會突然發怒,甚至會傷害同伴。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經常被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中經常發生。事實上,有些孩子存在這樣的表現,同樣是過分追求優越感的表現。
因為他們在意的不是學業上的優越,而是能否在同伴面前表現得很酷。正因如此,他們時常會把欺負學習好的學生作為樂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信。
再比如,在考試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兒童存在類似表現。有些學生考試時臉色一會兒發白,一會兒發紅,還說話結巴,身體顫抖,大腦似乎也一片空白;有的在回答問題時,只愿意與別人一起而不想單獨回答,因為他害怕別人看著他。
根據阿德勒的觀點,這些都是兒童追求優越的行為表現。“嗨寶寶育兒”(hiangel_cn)認為,往往這些兒童越想讓自己表現得更好,越可能會出現緊張情緒,這種追求優越的愿望與現實困難發生沖突時,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卑情緒,特別是對于兒童而言,由于心理不夠成熟,還不具備自我調適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注意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特別一些不正常的表現,并及時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而不是一味鼓勵孩子凡事爭強好勝,這樣造成壓力并不利于他未來的成長,還可能是造成成年后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