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雞蛋清,可以在半小時內讓寶寶退燒,很靈,不受罪。”近期,網上發布了這樣的“退燒妙招”,不少媽媽奉為秘方,紛紛轉發分享。但在我看來,這樣的妙招非但不妙,還有隱患。
雞蛋清退燒
說白了是物理降溫+心理安慰
雞蛋清退熱法,究其原理不外乎就是物理降溫,這跟媽媽給孩子額頭上敷個冷毛巾,時不時去更換一下,本質上是一樣的。
但是,冷毛巾、冰袋、雞蛋清……這類物理降溫法會增加人體熱量丟失,刺激皮膚的冷感受器。在體溫調定點沒變的情況下,會讓人覺得冷,從而增加產熱,并不能有效降溫。
換句話來說,物理降溫“治標不治本”,有時候連“標”都治不了——因為人體有強大的維持體溫穩定的機制,物理降溫并不能改變體溫中樞設定的體溫,所以并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而在發熱時,我們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給孩子多喝水,少穿衣等,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感覺舒適一點。要知道,主流醫學界給家長的建議是:發熱體溫高時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適,家庭護理的目標是設法減輕孩子的不適,而不是將體溫將至正常。
可為什么雞蛋清就成了媽媽們深信不疑的“網紅”秘方了呢?恐怕心理安慰的作用居多。
很多家長總有這樣的心理:“孩子生病了,必須得做點什么才行”。
涂蛋清,尤其是弄得那么復雜的辦法,又是“過一會兒換一下”,又是“找個小酒杯慢慢打圈涂抹涂蛋清”,雖說是瞎折騰,但滿足了家長“做點什么”的心理,也就釋放了家長的焦慮。
最后無論半小時后孩子退不退燒,家長都會感到心里好受一些:畢竟我在孩子的疾病面前并不是一點用都沒有,至少我做過什么了。
退熱不成,
孩子反而可能白白受罪
回到“退燒妙招”本身吧,將粘乎乎的蛋清涂在孩子的皮膚上,那感覺我想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難受。這么讓人難受的做法,還要涂完一整個蛋清,那畫面真叫人不愿想象。
我猜,原本就因為發熱而不適的寶貝很可能會不配合,掙扎哭鬧吧。折騰掙扎個半天,估計大人孩子都弄得筋疲力盡,滿身大汗。
如此一番折騰下來,燒是有可能退了,就算沒退估計家長也沒精力去量了,可再回想一下發熱的護理目標“減輕孩子的不適,而不是強行將體溫將至正常”,達到了嗎?
顯然這種瞎折騰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兒科界甚至有個專門的名稱叫“發熱恐懼癥”,指的是家長由于對發燒認識不足,致使其過于擔心孩子發燒以及發燒帶來的“可怕后果”,甚至對孩子采取一些不必要的治療措施。
孩子生病,家長有焦慮可以理解,但應該冷靜下來及時調整心態,不然,遭罪的是孩子。
其實,發熱并不總是壞事情
孩子發燒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只盯著體溫數值的高低,而忽略了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玩耍情況、食欲胃口等整體狀況。
除了非常少見的,諸如夏天把孩子留在密閉的汽車里導致孩子體溫過高超過41℃-42℃,這類情況外,絕大多數情況下發熱本身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
在幫助孩子擊敗入侵的病毒細菌的過程中,發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發熱溫度過高時也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例如發熱會增加孩子對水分的需求量,會提高孩子的心率和呼吸頻率,讓孩子覺得疲乏和沒有胃口。這時讓孩子好好休息、服用退熱藥和及時補充液體,就非常重要。總之一句話,減輕孩子的不適便是發熱護理的基本原則。
總體來講,請不要高估發熱的嚴重性,它只是一種癥狀,是身體對抗感染的武器之一。發熱本身并不會引起什么傷害,不必擔心孩子“燒壞腦子”“燒出肺炎”來之類。
發熱的家庭護理建議
第一,保持室內環境的涼爽舒適和空氣流通。別穿太厚,裹太多。
第二,鼓勵孩子多攝入液體。喝水、喝奶、喝稀釋的果汁,喝口服電解質溶液(補液鹽),甚至吃冰棍都可以。以孩子喜歡和接受為準,不要勉強。
第三,選擇安全有效的退熱藥。兒科常用的退熱藥有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兩者選一種即可。
6個月以上的孩子發熱,可根據體重計算的劑量服用有OTC標識的兒童退熱藥;
6個月以下,尤其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發熱,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38.5℃
是服用退熱藥的分界點嗎?
通常兒科醫生會把38.5℃作為是否服用退熱藥的分界點。但這并不是“一刀切”的標準。
再次強調,給孩子服用退熱藥的目的在于減輕因發熱引起的不適感。
有些孩子體溫到39℃,卻仍舊很精神,或者睡得正香,這種情況下退熱藥就不是必需的。(沒有必要把孩子強行叫醒了服藥)
有些大孩子對發熱的耐受沒有小小孩兒好,體溫剛過38℃就可能出現頭痛、周身不適,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給孩子服藥。(而不用等到38.5℃再行動)
所以,何時需要服用退熱藥,更重要的是針對具體“人”的情況(有沒有因為發燒感到不舒服),而不是糾結于體溫的數值。
涂蛋清、煮蔥白水、腳底貼生姜……五花八門的各種“偏方、土方”之所以有市場,都和家長的焦慮情緒有關系。
希望家長能正確認識發熱的原理,做到心中有數,淡定處理,讓孩子健康快樂,少遭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