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讀博的姐姐,今年通過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的選拔,將于9月去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交流兩年;剛從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弟弟,成功申請到香港中文大學[微博]的直博生,并獲得了50多萬元的獎學金(人民幣),下月赴港讀書。
家住武漢保利心語小區的景晨、景奇姐弟倆,因優異的學業成績,引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羨慕不已。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了這對博士姐弟的成長故事。
兩熊孩子變學霸 姐姐留學美國弟弟香港直博
姐弟小時候都調皮
景晨今年27歲,下半年就博士二年級了。弟弟景奇今年22歲,即將赴港讀博的方向為地球系統與地理科學。
“他學習比我有鉆勁,是真正的學霸。”“她特別勤奮,有毅力。”評價起對方,姐弟倆都不吝溢美之詞。不過,憶起小時候,兩人卻都不好意思地異口同聲,“我們都是熊孩子。”
在景晨印象中,弟弟小時候沒少添亂子,最離譜的一次,是跑到工地玩火,把自己的眉毛燒著了。“我那時上課也喜歡講話、做小動作,經常挨老師批評。”她說,為此,兩人沒少寫檢討,“只要犯錯,爸爸就讓我們寫檢討,從幾百字到上千字呢。”
景奇自嘲剛上初中時自己還沒“開竅”,“我是班級中第一個被老師批評的人。”
“與弟弟相比,我像個‘學渣’。”景晨告訴記者,自己高中在武漢十九中讀書,高考時只考上了當時的二本——湖工。
姐姐跟弟弟學會坐冷板凳
雖然姐姐說自己以前是“學渣”,景奇可不這么看。“在學習上,她對我的正面影響挺大的。”他回憶,自己讀初中時,有次一起坐公交車回家,看到姐姐在車上背單詞,“車上那么吵,她還在勤奮學習,對我觸動特別大。”有時,姐姐還會用高中的解題方法,對他進行數學輔導,“老師看到我的解題用了不一樣的方法,還表揚了我,讓我很自信。”
在姐姐眼中,弟弟也是她學習的榜樣。“初一下學期后,他就特別愛學習了,做任何事都很專注。”她回憶,以前弟弟經常一個人思考難題窩在房里想幾小時,她擔心他鉆牛角尖,便經常拉他出來休息減壓。中考后的暑假,弟弟有一個月沒怎么出門,給老師和學弟學妹編了100頁的重難點題目,樂在其中。
“從他身上,我了解到做研究一定要肯鉆,要坐得住冷板凳。所以,讀研后,做課題研究,我一直都挺投入的。”景晨說,年齡越大,姐弟倆的關系反而越親密,上大學時,兩人經常約著一起打球、游泳、看電影,“有些苦惱不想對爸爸媽媽說,我們就相互吐槽、開導、鼓勵。”有時,兩人在家聊天還用英語呢,故意不讓父母聽懂。
父母不拿別人家的孩子比
“你們家的孩子真讓人羨慕,是怎么教育的啊?”景晨、景奇的父母,常常會面對朋友這樣的問題。“其實,我們一直遵循‘順勢而為’的法則,從沒想過要他們倆都讀博士。”媽媽黃女士坦言,她和丈夫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只要他們想讀書,學得進去,我們無條件支持。如果學習不好,找個工作好好干也行,行行出狀元。”
景奇說,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打罵過他們,但做錯事要求寫檢討反省。“我們小學成績都很一般,父母也沒說過要我們考多高的分數。”他回憶說,兩人的小學生活特別幸福,媽媽舍得給他們買書、買玩具,四五百元一件的玩具都買過。“別人都去培優,我們是在玩中長大的。就是到了六年級,培訓了下我感興趣的數學。”
“爸爸以前是教師,所以對我們比較嚴厲點。媽媽就是一個普通單位的職工,對我們很慈祥。”在景晨看來,父母主要是引導他們認識到“學習很重要”,教育他們要遵紀守法,要有好的品德。7歲時,她喜歡用涂改液,父親說涂改液可能有毒不要再用了,她隨口說了句“那我送給別人”,結果父親很嚴肅地批評了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詳細地解釋了這句話的意義。
景奇說,父母從不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他們比較,只要求他們做好自己。
“我們不苛責他們要考多高的分數,遇到一些挫折,對孩子也挺好。但他們取得一些成功時,要提醒他們戒驕戒躁。”父親景先生認為,教育孩子,小學要教好品德、習慣,初中要堅持正面教育和引導,高中要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