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前不久的熱播曾引發中英教育的大討論,紀錄片中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的種種沖突矛盾也讓人吃驚。然而,真實的英國學生真是這樣的嗎?英國的學校真的不講紀律嗎?英國的學生真的成績不行嗎?昨天,南京一中6位曾在英國有交流教學經歷的老師,講述了他們親歷的“英國教育”。
“BBC的紀錄片更像一個真人秀”
一中2位老師曾入圍BBC拍攝名單
據了解,江蘇省與英國埃塞克斯郡(簡稱埃郡)是友好省郡關系,江蘇省教育廳在埃郡成立江蘇漢語中心,面對埃郡中小學開展漢語教學。南京市第一中學作為首批漢推基地,每年提供教師交流任教。昨天,有英國任教經歷的一中歷史老師譚海軍,語文老師宮健,英語老師張佳地,熊曉玲、孫曉蓉和趙葉麗6位老師和記者交流了他們眼中真實的“英國教育”。
“BBC剪輯的紀錄片和實際情況是有偏差的。” 2011年去英國交流任教一年的熊曉玲老師告訴記者,英國的學校分公立和私立,最好的生源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都比較集中在私立學校,而私立學校的孩子學習任務也很重,是英國精英教育的代表。而在公立學校中,也分選拔性的文法學校以及‘來者不拒’的普通的綜合性公立學校。而BBC節目中的公立學校其實屬于普通綜合公立學校中比較好的一所,但并不足以當作英國教育的典型代表。
記者了解到,BBC拍攝中英教育紀錄片時,當時在全國有70名老師進入名單,其中南京一中譚海軍和郭興華2名老師也入了圍。教語文的宮健老師告訴記者,雖然一中老師最后沒有去,但是大家都研究了BBC的這檔節目。“這不像一個紀錄片,更像一個真人秀,從拍攝剪輯到表現目的都能看出是有所設定的,也許他們是想引發英國人關注公立教育。但我認為中國式教育并不是它所表現的那樣,我們要有我們的文化自信。”
焦點1
英國孩子上課很自由?
老師們管紀律也很厲害
在BBC拍攝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課堂表現出紀律散漫,還有學生化妝、聊天、吃東西等狀況,讓幾位中國老師幾乎“抓狂”。英國的中學課堂真的如紀錄片里面出現的那樣不堪嗎?而南京一中幾位去英國任教過的老師的答案一致——NO!
“不同類型的學校,學校風氣也是有差別的。但從我親身的感觸來說,英國學生的課堂總體是不錯的。”熊曉玲老師告訴記者,英國課堂每個班都配有課堂助教,課堂助教就是來維護課堂紀律的,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紀律散漫、聊天等破壞課堂紀律的情況時,根本就用不著任課老師來維護課堂紀律,助教馬上就會把學生“請出去”反思,然后再進來上課。暑期才從英國回來的趙葉麗老師也和熊老師有一樣的感受。“英國小學的紀律其實也很好,他們會有老師抱著膀子管紀律,也有老師會跟不守紀律的學生說‘再講話,中午就不要去吃飯了’這樣的言語。到了下午放學時間,英國學校還會出現一個中國很少出現的情況,那就是‘全校留堂’,即把當天紀律不好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等著家長們來接。英國還會有禁閉室,來懲罰一些犯錯誤的學生,英國學校對待這些事情其實是很嚴肅的。”
不過孫曉蓉老師表示,英國孩子有一點比較欠缺,就是耐挫性差。“課堂上遇到困難就會請老師幫忙,甚至會大哭起來,也許賞識教育太多的緣故。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老師不濫用表揚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焦點2
英式教學太簡單?
他們更重視“體驗式”學習
“首先不要以為英國人的學習時間就短,而中國人就是苦學。其實,在英國,學生每天的上學時間是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半。但英國人沒有午休的習慣,他們在中午吃完飯之后就要開始上課。所以學校上課時間并不短。”譚海軍老師告訴記者,放學以后英國學生有很多興趣課,但其實私立學校的學生們往往會回家找私教補習功課。
在談到英國的課堂授課模式時,幾位老師都對英國強調體驗式的課堂比較贊賞。熊曉玲老師舉例說,例如在歷史課堂上,英國老師沒有讓孩子去背誦那些知識點,但會有很多有趣的方法來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比如讓孩子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再交一份論文。這樣就讓孩子自己主動地了解這些知識點;在生理課上,老師就會讓學生把一個人從出生到生孩子的形態畫下來;而在語言課上,英國初一的學生會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老師會讓孩子模仿文章中的修辭手法來寫情書。
焦點 3
英國學生數學不如中國學生?
中國學霸牛津面試遭挫
“總有人說,中國的數學特別厲害,但其實就是中國的數學學霸也未必能敲開英國名校的大門。”2013年曾去英國交流一年的一中英語老師張佳地告訴記者,一次她遇到一位從上海去牛津大學面試數學系的學生。“這位學生在國內的數學成績都是滿分,但臉上卻是一臉頹廢。原來這位‘學霸’練習的那些難題,在面試中根本就沒有考到,英國教授的面試題十分強調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而這些中國應試高手們卻未必達到。”
英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給人感覺數學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但是考大學時,他們的數學考試難度并不比中國低,那么英國學生的數學能力為什么在后來會突飛猛進呢?“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相比,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西方的‘擔子’在后面。”早在2008年就去交流的譚海軍老師告訴記者,在他所任教過的英國學校里,他發現孩子們的數學雖然內容比較淺,但涉獵比較廣泛,可能在初中的數學里會學到中國高中的內容。
張佳地老師介紹道,英國和中國的中學學制不同,從七年級到十年級算初中,結束時要參加全國的GCSE考試,考完之后學生分流,有部分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而繼續學習高中課程的階段稱為sixth form,即11-12年級,也就是相當于我國的高二和高三。譚海軍老師解釋說:“英國低年級的教學內容雖然少,但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去探索。但到了高中的教學中,有些內容的教學難度并不亞于中國高中數學。而像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其實課業負擔也很重,學生也很用功。學生發現自己和別人有差距的時候,都會回家找私教補習功課。而在中國的教學從小負擔就會比較重,灌輸式授課或者題海戰術會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這也是我們需要向英國教育學習的地方。”(實習生 閻乙申 揚子晚報記者 王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