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9月22日訊(海都記者 高洋洋 郭若冰)在福州絕大多數的小學課堂里,一節課是40分鐘。不過,在福州市溫泉小學,一節課卻只有35分鐘。這樣一項“靜悄悄”的改革,已在溫泉小學實施了一年。
35分鐘一節課的改革緣何實施?這項改革又給師生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海都記者走進溫泉小學,看看短課時給師生們帶來的新體驗。
改革每節課縮短5分鐘 一天多出一節課
始于去年9月開始推行的這一“課時改革”,使溫泉小學一至六年級的課堂時間,從以往的40分鐘,縮短至35分鐘。而每節課減少的5分鐘,最終匯聚成一節新課時。這樣一來,學生在校時間不變,但因為課時的縮短,每天多了一節課。
以溫泉小學和鼓樓區的另一所公辦小學為例,兩所學校均在上午8:00和下午2:30開始上課,溫泉小學上午安排四節課程,并穿插35分鐘的大課間活動,于11:20放學;鼓樓區另一所公辦小學上午安排三節課程,中間穿插50分鐘的運動時間,于11:15放學。
下午時段,溫泉小學安排兩節課程和一節校本課程,另一所公辦小學有三節課程。相比之下,溫泉小學每天多出了一節課,放學時間也比另一所小學早了20分鐘。
而多出的一節課,學生除了社團活動外,還可以進行自主學習,任課老師進行輔導和解惑,讓學生在校內就消化掉大部分的課后作業。
影響課程“精備” “嘮叨”時間少了
“剛開始課堂少了5分鐘,總不習慣……”回憶起一年前課程時間改革的初期,老師們都說不太適應。
“課堂時間和節奏掌控,都要重新調試。”目前任教溫泉小學二年級、語文教研組組長的程老師,已有十余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新授知識還要搭配練習,總覺
得時間不夠。”溫泉小學數學教研組組長鄭老師說,5分鐘,對教學任務繁重的數學課尤為寶貴。
然而經過半個學期的“磨合期”后,老師們發現這5分鐘減少的是“嘮叨”時間。教導處吳老師表示,課堂縮短,對老師要求更高,需要老師備課時做到“精備”,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坐得住,課余時間多了”
相比于老師,學生們顯然更快適應短課時,并且對豐富的校本課程也十分感興趣。“我們很喜歡這樣的課程,不僅在學校能夠完成大部分作業,還能夠上許多有趣的課程。”目前就讀于溫泉小學六年級的悅悅告訴記者,感覺課外時間多了起來。
特別對于剛經歷“幼升小”的一年級新生,35分鐘的課堂對他們尤為合適。教導處吳老師告訴記者,一年級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課堂少掉的這5分鐘,正是孩子“坐不住”的時間,因此課堂效率反而得到提高,有助于“幼小銜接”。“孩子能在校內自習課上完成作業,給家長和孩子都減輕了壓力。”孩子在溫泉小學讀一年級的家長陳女士說。
訪談
溫泉小學校長張秀菁:
讓學生“學得立體,養得全面”
說起課堂時間改革的初衷,溫泉小學張秀菁校長表示,課堂時間的大膽改革正是為了配合校本課程的實施運行,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減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所謂“減負”,即是讓學生能夠在校內完成大部分的課后作業,而初成規模的校本課程,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內容和體系,成為辦學特色之一,最為重要的是實現了讓學生“學得立體,養得全面”的理念和目標。除了減負外,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幼小銜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小升初”,同時豐富校內課程以順應學生發展的需求,也是張校長實行改革的定位。
回顧一年前實施改革初期,擺在張校長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老師是否能夠適應”。如今一年過去了,35分鐘的課堂已成為常態。
□相關鏈接
師大附小率先課時改革九成學生在校完成作業
大約四五年前,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就率先進行35分鐘一節課的課時改革。師大附小林泰昌校長表示,學校在集體研討看課堂錄像時,發現課堂中總有那么幾分鐘是老師在傳授“無效”的語言,經過綜合考慮,師大附小在學生在校時間不變的基礎上,每天安排7節課,每節課35分鐘。下午的第三節課為“個性化自主學習指導課”,學生可在這節課上完成作業或閱讀,各科老師也到班級輔導學生,學生還可利用這節課參加興趣活動小組。改革實行一年之后,師大附小有90%左右的學生,可以在校內完成課后作業。
觀 點
在每周總授課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每節課授課時間來提高課堂效率、開設學校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的有利探索。
——省教育廳基教處有關負責人
溫泉小學這一做法,有創意!課堂縮短,符合學生注意力大約集中在20至30分鐘的特點。同時,也兼顧了學科教學的特點,比如語文課,或者探究、研究性的課程,以及相關的校本課程等。建議老師在課堂上可以相對靈活些,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在課堂上也可以安排一些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榮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