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建莉
當家長想要孩子的學習進步時,不要忙著把孩子拉到書本上,拉到課外班里,應該創造些機會,讓孩子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無論學什么,如果我們為孩子創造出了實踐機會,那孩子多半就不會為學習苦惱了。
孩子進入學校教育后,可以通過“活動”學習功課。我發現讓孩子當“小老師”給家長講課是一種不錯的活動。
圓圓剛上小學時,老師教他們學拼音,我為了讓她能盡快掌握,就對她說,媽媽小時候沒好好學拼音,我的老家講方言,老師教我們拼音也不標準。你在學校學了拼音,晚上回來教教媽媽行不?我說得很誠懇,圓圓一聽很高興,說行。然后她就每天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回家教給我,我也認認真真地聽她給我講,認真地學。
玩“小老師”時我注意了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在設計這類活動時要“賦權”,讓孩子“掌權”。
做小老師是讓孩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學習知識,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權”了,這也是為什么這樣的游戲能吸引孩子的一個原因。所以在這類活動中要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角和主動者,不要讓他在活動中感覺自己被動、受大人指使。
第二,要選擇那些答案或內容比較確定的東西讓孩子來講。
語文方面我只讓圓圓教過拼音,因為語文學習是開放式的,孩子不好講,講了也沒什么意義。我讓她講的一般是數學,因為數學具有封閉式的嚴謹。同時還注意的是,講課這個事不適宜經常做,一般是暗暗觀察孩子的學習,只有發現哪一段時間她掌握得不太好,才會讓她給我講課,不要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到厭倦,要想辦法保護興趣。
第三,家長提出要求的方式要自然,不能總用自己小時候沒學好這一個借口。
比如有時候我會從她作業本上找到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是因為她在概念上不太清楚所致,然后我假裝驚訝地說:“這道題好像做對了,老師怎么給打了錯呢?”于是我招呼圓圓,看看是她做錯了,還是老師判錯了。在這個過程中,我既要裝糊涂又要引導她往正確的方向思維,圓圓為了搞清楚是自己錯了還是老師錯了,她也會認真地和我一起來分析,重新思考概念。結果當然證明是她把題做錯了,但她至少糾正了媽媽的“錯誤”,這同樣讓她有成就感;同時,之前沒把握好的概念也基本上把握了。
第四,不要在這個過程中挑剔孩子講課的毛病,更不能嘲笑他講課中的錯誤。
家長既然做學生,就一定要拿出誠意,認認真真聽孩子講課,否則他只是覺得父母用這種方式來考察他,就不會感到自豪,也就不會有興趣。如果孩子的思維或陳述有錯誤,要委婉地講出來,或用啟發的方式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思考。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因為自己講得不好而丟面子。這個過程中家長只要有一點教訓或嘲弄的意味,孩子就會特別沮喪,失去講課的自信。一定要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
我聽到當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四中校長的劉長銘先生的一個演講。他在出任校長前是該校一名優秀的物理老師。他講到自己在擔任物理教師時,他的學生有誰在考試中哪道題出了錯,他就會讓這個學生把這道題重新做了后,再給全班同學講一遍——“做一遍”和“講一遍”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能清楚地講一遍的東西,它必定包含著認真的思考,并已經清楚地理解,然后才能清晰地講出來;講過的東西會更深地印在大腦中——如果說“做一遍”只是再一次學習,“講一遍”就已成為一種實踐,這對學生們來說也是一項知識應用活動,能讓他們掌握得更好。
這項活動在家庭中也可以應用,當家長想給孩子輔導功課時,你不如讓孩子給你“輔導”一次功課。當然你要想辦法把事情做巧妙了,能讓這項活動自然發生,而不要讓孩子感到緊張和別扭。
我聽一位家長說他兒子剛上高中時數學不好,遇到問題輕易放過,不肯鉆研。他看了孩子的數學課本,覺得那些內容已超出了自己的知識范圍,自己也輔導不了。按一般人的思路,是給孩子請個家教,或報個課外輔導班,但他考慮了別人的輔導水平及方便性,覺得自己學會了再來輔導兒子更好。于是他開始啃兒子的數學課本。兒子當時的數學水平好歹比他強,他有不懂的地方就問兒子。孩子在講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他們就一起去研究,研究不通的就讓孩子去學校問老師或同學,回來再給父親講。做父親的當學生不是做樣子,他是認認真真地學習。當他發現自己的數學水平大有提高時,兒子的數學成績也進步明顯,而且孩子學會了對問題進行追問,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問題放著等別人來告訴他,比上補習班的效果好多了。
總之,家長們與其在孩子的考試分數上操心,花錢花力氣,單方面逼著孩子學習;不如用些心思,設計和制造一些包含相關知識的事情來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有機會運用他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學業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沒有學會思考。周圍世界里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系和相互聯系,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這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去學習,而不是在書本里學習。他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所以,當家長想要孩子的學習進步時,不要忙著把孩子拉到書本上,拉到課外班里,應該創造些機會,讓孩子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無論學什么,如果我們為孩子創造出了實踐機會,那孩子多半就不會為學習苦惱了。
(教育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