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追TVB經典商戰劇《創世紀》,該劇故事十分精彩,角色個性鮮明,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很符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狂飆突進的香港形象。相比主角葉榮添“贏即正義”的諸多金句,我對其父葉孝勤一番話的印象更加深刻——“香港人吶,就知道埋頭苦干,沒什么機會抬起頭看看夜晚的天空。”這句話戳破了鬧哄哄的表相,讓我們看到繁華背后的精神荒蕪。
那是香港的黃金年代,頂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名頭,“東方之珠”名聞遐邇,地產業、金融業迅速崛起,遍地都是淘金的機會。葉榮添、許文彪們行色匆匆,不肯浪費一分一秒,迅速致富又遽然破產,最終,在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身上,都無可避免地被涂上悲情色彩。在一個典型的“快時代”,《創世紀》講述的是幾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迅速致富卻情感迷失的故事。
看這部劇時,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故事主角葉榮添、許文彪與當下內地的年輕人何其相似?他們大學畢業后,容不得自己喘息,急切地想在大城市謀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或者企圖抓住風口實現創業夢。
所以,當“慢就業”的概念出現并且有媒體為此背書時,就立馬遭受嘲諷:“慢就業”就是失業,潛臺詞是“逃避現實”與“啃老”。公眾對此的嘲諷多于理解。
若細究“慢就業”的概念,可以發現輿論對“慢就業”的誤讀:“慢就業”并非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選擇暫時性“失業”。他們在待業過程中,或四處旅行,放空身心;或繼續充電,備戰考研或考公務員;也有一部分人在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決不委曲求全。
“慢就業”是一個中性概念,它既不卑微也不高尚,就是一種普通的人生選擇。不必對它過度褒揚,也不必刻意貶低。已成年的年輕人選擇怎么樣的道路,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不會輕易任性。
一種觀念得以流行,必定在某個方面切中了一個群體的隱秘心理。互聯網與市場經濟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擺脫了計劃經濟時代單一、僵硬的價值觀念,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切身體驗與生活質量,一些人不急于就業而選擇待業,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只要“慢就業”的選擇是嚴肅且認真的,它就無可指摘。當年輕人的價值觀越來越開放、多元時,社會不妨對他們的選擇給予充分尊重。
一些畢業生選擇“慢就業”也與就業壓力不無關系。一時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畢業后重新“建設”自己也不算晚。或許這要多花一些時間,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漫長,一時延宕并非什么天大損失。何況,“慢就業”也是在布局未來。
每個人對“慢就業”的看法不同,“慢就業”也因人而異。人生的路該怎么走,自己說了算,能承擔影響和結果就好。即便有些人秉持逃避主義,做一條就業的漏網之魚,也不是什么過錯。足夠包容的社會不必逼畢業生迅速就業。 責編:陳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