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了2015年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結果。數據顯示,“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從業的學生比例”,美國為38%,中國只有16.8%,還不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4.5%的均值。對于重視全球排名的國人來說,當然頗感意外,因為聽多了中國孩子學習成績好的佳音,想當然地以為當科學家的孩子也會多,否則數理化學得那么好不浪費了嗎?
其實,稍稍花一點兒時間,找身邊幾個中小學生問下是否向往當科學家,回答肯定更令人吃驚。原因十分簡單,今天很多孩子早已不以科學家為榮,心心念念當“明星”甚至“網紅”的大有人在。
孩子們不當科學家當明星,價值觀肯定有問題。對這個結論公眾幾乎沒有任何異議,分歧只在是什么導致孩子做出如此選擇。比如,有專家就認為,“不愿意從事工作負擔重或需要做出犧牲的職業”,還有“優先考慮金錢”,怕苦和拜金是偷走孩子科學夢的竊賊。如此分析簡潔明了,沒有任何費解之處。但問題是,誰說科學家就是工作負擔重或需要犧牲的職業?去問問有成就的科學家,哪個覺得工作負擔重而承受不了?哪個因為無奈從事了科學研究以至于“犧牲”了自己?如果說今天孩子真因為害怕吃苦、怕犧牲而不愿把科學家作為職業目標,那不是錯在怕吃苦、不愿犧牲,而是錯在對科學家的認知偏差。
最近因為主編了一本書,書中有關于中國科技創新的內容,聽一位大數據領域的牛人說,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是在大學里開展科學研究,因為那是一個“花別人的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職業。
花別人的錢就高興,未免有點心理陰暗。但如果搞科研真是“做自己最喜歡做事情”,那么就是天天加班也不會覺得辛苦。通宵達旦看球賽的人從不說辛苦,沒有其他原因,只為喜歡。如此毫無產出更沒有任何意義的“當下快樂”,都可以讓人欲罷不能,那集中了個人最深層次的喜愛且具有最深厚的人文內涵的科學研究,怎么會讓人覺得勉為其難,被視為“工作負擔重或需要犧牲的職業”,滿滿的都是負能量?不為其他,只為全社會包括那位研究青少年的專家,頭腦里裝滿了對科學研究的偏見:科學研究就是吃苦,就是沒錢。
很多人習慣把學習和研究視為莫大痛苦,所以孩子自小聽夠了“刻苦學習”“書海無涯苦作舟”,做學問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還要“安貧樂道”。諸如此類的絮叨從科舉時代到大數據時代,始終不絕如縷,要讓已經“吃得苦中苦”的孩子,不怕“才出虎穴,又入狼窩”,那也實在高估了他們吃苦耐勞的承受力。多少高中教師安慰沒日沒夜迎接高考的學生,只有一句話:“進了大學就好了,不用那么辛苦了!”既然連進大學都是為了不再辛苦,為什么出大學后還要自找苦吃,選擇“工作負擔重或需要犧牲的職業”?
人都有趨樂避苦的本能,當全社會眾口一詞說科學家從事的是既苦且窮的職業,孩子不再選擇以科學研究為職業,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何況近年來高校和其他科研機構中頻頻傳出年輕教師或科研工作者抱怨的聲音,“青椒”們面對科研、教學和生活的壓力大倒苦水,從他們身上看不到科研本身有何樂趣,由此造成公眾對科學研究乃至科學家的誤解,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所以,與其驚訝孩子失去“科學夢”,不如認真反思全社會何以沒有形成科學研究是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事,科學家是地球上最幸福職業的認知。至于到底是從轉變對于科學研究的態度或者從改善科學家的待遇,還是干脆從讓那些享受不到科研樂趣的人早點下崗脫離苦海入手,倒可以留在后面再討論,此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從來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踐上怎么方便怎么來就是。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