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開學季。在剛剛過去的暑假里,不少中小學生參加了海外游學團。海外游學團能給中小學生帶來什么?如何看待已經成了一種風潮的學生海外游學?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海外游學團“學”什么?“游”什么?
今年暑期,武漢各大培訓學校、留學機構、旅行社紛紛推出出國游學產品,“歐洲名校游”“赴美夏令營”等產品廣受歡迎。
一家旅行社負責人說,武漢海外游學團主要是以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和中學生為主。從出國游學目的地看,大多數機構都鎖定在美國、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
據了解,由于簽證及報名人數多等原因,大多數游學團需要提前兩三個月進行預訂,知名游學機構的精品游學線路甚至需要提前半年報名。
記者從一些中介機構和旅行社了解到,一般為期半個月左右的游學團以參觀國外名校為主,并且會包含目的地國家的主要景點,例如到英國會參觀牛津、劍橋等高校及一些特色景點。
跟普通旅游團的行程差不多,但游學團的價格要高出一兩倍,2周到3周的行程,旅行社、留學中介報價為2萬元到5萬元不等。
大連嘉得英語學校校長劉小奇近日剛剛帶領14名11歲到18歲不等的學生團隊結束了美國東部之旅。他表示,游學過程中的“游”并不是僅僅停留在帶孩子去旅游,或旅游加參觀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和在國內一樣,是把周圍的環境當成大課堂。游學過程中所做的,實際是學生平時培訓課程的海外延展。
“比如在洛杉磯的蓋蒂中心,這是一家藝術博物館。我們不借助導游,而是給孩子們設計了任務,讓他們自己研究地圖,去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充分交流。孩子們還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劉小奇說。
記者通過參加游學團的部分學生和家長了解到,一些家長希望通過游學讓孩子盡早真正體驗“全英語環境”,養成語言習慣,同時感受世界著名頂尖學府的學術氛圍,激發他們的上進心,為以后出國留學做準備。
海外游學收獲幾何?
一些家長表示,從孩子回來的表現看,出國游學確實可以增加閱歷和見識,尤其是在一些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得到鍛煉。
大連市一位吳姓家長告訴記者,讓孩子參加游學團的目的,并不在于能學到多少實際知識,關鍵在于能否得到一些鍛煉。參加完16天的美國游學后,孩子平時做事拖拉、東西亂放等毛病都有了改善,對英語的興趣也明顯提高。
但也有家長認為,半個月左右的游學效果有限,反倒讓孩子的心飛了,很難安穩地收回來。
“21天的歐洲游學,女兒逛街購物的興趣高漲,眼界也變高了,不知這趟游學收獲了什么?”在武漢的一個教育論壇上,一位網名“可朵咪咪”的母親發文吐槽。
記者了解到,隨著出境游學人數增長,關于游學的投訴也逐漸增多。一位家長向記者反映,當時對游學提供的“大學名師授課”“名校推薦信”等內容感興趣,所以就花錢讓孩子去美國的游學團,但據女兒回來反映,這些行程基本沒有,因此非常失望。
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潤華一直對孩子游學心存猶豫。她告訴記者,身邊很多同學家長從小學起就送孩子去游學,有的純粹是暑期兩個星期把孩子“寄存”一下,很多游學項目的含金量不高。
專家:理性看待 不盲目攀比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參加海外游學的人群呈現低齡化趨勢,中、小學生正逐漸成為出境游學市場的主要受眾群體。
“從大環境來說,國人消費水平在提高,旅游意識增強,簽證政策利好。就行業自身而言,旅游業滲透力度增強,游學產品走向細分化及完善化,也讓家長更放心送低齡孩子出國。”一家旅行社負責人說。
一位資深海外教育專家告訴記者,參加游學團應該有多方綜合考量,以探索文化、教育差異為主,應該把學和玩結合起來,不能光學、光玩,除了看名校,最好和名校的學生有些交流,參加一些課程,才能有所收益。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于偉表示,相對于普通的旅游,出國游學對增加中小學生的體驗和經歷很重要,更具文化屬性和含金量。如何讓游學更好發揮作用,有賴于旅行社等機構科學合理地組織安排,學校和社會各方都應對此加強引導。
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孫中華認為,家長對于游學應冷靜對待,家長要確保孩子參與的游學活動是優質的游學。應根據是否有專業教師帶隊并指導,主題或內容安排是否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發展,日常管理是否規范,要求是否嚴格,有無安全保障等進行判斷。
專家表示,參加游學團一般花費較高,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參加游學是一項發展型消費而非必須消費,應根據經濟情況適當選擇,沒有必要為此盲目攀比。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