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孩子出國留學往往牽動著全家人的心,尤其是時下流行的出國讀高中,因為孩子年齡尚小,需要擔心的事情更多。
然而,低齡留學不能盲目跟風,也不應著意攀比,作為決策主體的家長,只有全面、深入地做好“功課”,了解孩子出國后可能面對的挑戰,幫助孩子積極準備,才能使留學生活更理性,更成功。
選課是門學問,孩子容易眼花繚亂
出國讀高中,與在國內讀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選課制和學分制。
在國內,孩子基本都是按課表上課,學校都安排好了;但到了國外,孩子等于走進了自助餐廳,需要自主選擇讀什么課程,自己把握修學分的進度。從來沒有過這方面經驗的中國孩子,很容易犯糊涂。
比如體育課看起來很容易,但因為語言示范以及涉及健康管理的內容較難,最好在低年級選完,11年級以后不要再選;
而職業規劃課在中學教育中是重中之重,無論多難都要修,因為是教你如何規劃未來的專業和職業,非常重要。
在國外,通常孩子選課家長或監護人要簽名負責,每次選課前校長會發信息給家長,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根據未來的職業規劃現在該選什么課。
而且,學校鼓勵家長每年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進行職業體驗,或者創造條件讓孩子到感興趣的職業環境去感受。總之,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低齡學生的家長在孩子選課方面都需要較高的參與度。
中國家長多尋求學校指導老師的幫忙,或者尋求靠譜的留學機構海外分公司對孩子進行課程規劃。
懂得給孩子時間
學習應該是孩子的事,在國內的家長又能怎樣幫到孩子呢?
在孩子這個年齡段送出國,家長最好幫助孩子提前了解國外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的不一樣,哪怕是“學霸”型的孩子,也要做好準備,才能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達到自己的最大化。
尤其是當孩子語言跟不上的時候,要給孩子時間,不必急于跳出語言課程班。如果語言能力沒達到,后面的學習會寸步難行。
對于擔心孩子出國后學習吃力的家長,可以先適當降低孩子課程的級別,配以課后輔導和校外補習。
陪讀也未必幫得了孩子,學會落到實處的溝通
不少陪讀家庭的孩子,在留學的前3個月比較興奮,每天都愿意講學校的新鮮事,但后來發現陪讀家長(主要是母親)無法深度參與,甚至敷衍了事,分享的積極性受了打擊,從此不愿再交流。
學生最常說的是:和父母講了也白講,他們不懂!
這觸及到的實際是家長在孩子出國后的溝通方法。是否陪在孩子身邊并不是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關心與交流是否落得到實處,是否讓孩子信服。
家長要對當地教育有一定了解,起碼要知道學校一年的校歷安排,以便在不同的時間段,能與孩子交流這段時間他正在關心的事。
比如每年9月剛開學,學生處在接觸新課程,并隨時調整換課的階段,家長這段時間便可以多問孩子對不同課程的喜好,能不能聽懂,并給一些選課建議,這樣就能實實在在地幫到孩子。
另外,家長最好不要隨時隨地打擾孩子,要給孩子成長空間。
孩子出國第一年是適應的關鍵期,家長不妨考慮靠譜的學業、社交、生活等海外監護服務,以幫助孩子平穩過渡“軟著陸”,第二年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成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