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國縱橫”咨詢公司助理研究員賈辛塔·基斯特12月24日在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刊登題為《是教育還是牟取暴利?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系統內的中國學生》的文章。文章稱,留學生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斷下降的學術標準、孤立以及這些留學生融入程度不夠正令澳大利亞高校頭疼。
中國學生在悉尼大學中國學聯微信公眾號上的評論已經表明,很多中國學生認為該校的聲譽和教學能力正在下降,他們不會向其他人推薦這所學校。對約1400名中國留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1%的人認為悉尼大學質量很高。
國際教育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服務業出口項目,并且在總體上是第三大出口項目,2014-2015財年出口額達到188億澳元(1澳元約合4.99元人民幣——本報注)。在國際上,人們認為澳大利亞大學是聲譽好、質量高、擁有安全校園環境的教育機構。在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招收的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占37.3%,達到110543人。
提升全球排名的渴望促使澳大利亞高校爭相吸引學生。而隨著政府為高等教育提供的資金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下降,高校越來越多地依賴留學生來填補這個缺口。
由于過度依賴留學生帶來的收入來為研究提供資金,某些高校比其他高校更明顯地感受到了這個問題。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016年招收的所有留學生中,中國學生約占60%。在悉尼大學商學院,在所有學生中有61%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但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大學中繼續受到孤立。作為留學生中的第一大群體,他們的孤立最為明顯。
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和澳大利亞大學聯盟2010年主辦的一次圓桌會議強調,種族主義呈上升趨勢,這對澳大利亞高校作為安全教育機構的聲譽構成了風險。
當地學生在口頭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對留學生的成見,同時留學生也在這樣做。當地學生認為中國留學生被當成“搖錢樹”,關于中國留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學術能力的抱怨很常見。
有人稱澳大利亞高校正為了遷就中國留學生而降低學術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上面這些成見。
澳大利亞學者頻繁指出給中國留學生上課的困難,中國學生習慣于一套被動的、基于死記硬背的體系,而不是西方高校那種批判性思維和活躍的傳統。悉尼大學的一名高級講師稱,本學期他有20%的學生不具備課程所需要的英語能力。
另一個問題是,一些提供論文編輯和撰寫以及直接修改考試分數等服務的不受監管的機構的興起。這些機構主要服務于中國學生。
除了顯而易見的道德困境外,從長期來看,不斷降低的學術標準可能意味著,隨著這些高校的排名下降,在澳大利亞高校求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會更少。這可能會對澳大利亞高校的資金結構造成巨大打擊,所有學生的教育質量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高等教育對于澳大利亞社會至關重要。但高校應該將它們增加中國留學生人數的渴望與保持學術標準進行平衡。它們還必須認識到對一個來源國過度依賴會帶來相當大的經濟風險。最后,高校必須讓中國學生更好地接觸澳大利亞社會和大學社團。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