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日前美國硅谷多家科技公司建立網站,并在社交網絡上發起話題,呼吁民眾為增加H-1B工作簽證名額的請愿簽名。隨著美國2016財年H-1B工作簽證的抽簽結果逐漸揭曉,又是有人歡樂有人愁。作為在申請隊伍中占較大比例的中國申請者,他們經歷了一場怎樣的“腥風血雨”?作為雇主的華人企業,又有怎樣的無奈?
中簽率或史上最低
幾天前,正在舊金山一家互聯網企業工作的柯樂終于等來了申請H-1B工作簽證中簽的好消息。而她剛剛經歷的是一場極為激烈的H-1B抽簽戰,23.3萬名申請者中只有8.5萬人能被抽中,中簽率不到四成。
H-1B工作簽證是美國國會1990年通過的,發放給美國公司雇傭的有專業技能的外國籍員工的一種工作簽證,也是目前美國最主要的一種工作簽證類別。
“2012年我申請H-1B工作簽證時還不需要抽簽,之前幾年也都是有足夠的名額,不用搶著去申請。”在美國谷歌公司工作的周運北回憶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類簽證的名額始終綽綽有余,而就在這短短兩三年,情況發生了大轉變。
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美國的科技公司開始雇用大量外籍員工,赴美留學的國際學生也逐年增加,并有不少選擇畢業后留美工作,H-1B工作簽證的需求量由此水漲船高。2014財年美國移民局收到12.5萬件H-1B工作簽證申請,2015財年收到17.25萬件。相比之下,8.5萬個名額遠遠供不應求。
今年4月1日起,美國移民局開始受理2016財政年度H-1B工作簽證申請。據移民局統計,僅在開放收件后的5個工作日就收到超過23萬件申請,每3人之中只有一人能被抽中的概率或將創下史上最低的紀錄。
“在H-1B工作簽證申請中,中國的申請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抽不到簽證名額,想要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就會很困難。”柯樂告訴記者,這也正是許多在美中國畢業生及華人近來最擔心的事。
華人企業同遭殃
其實,因為H-1B工作簽證的抽簽結果忐忑不安的不只是那些申請者,不少華人企業也為慘不忍睹的中簽率頭痛不已。
由于特殊的身份,不少華人在美創辦企業都與中國大陸保持著商業合作,或是與在美華人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需要不少兼通中英的雇員,剛剛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往往就成為他們主要的選擇對象。
“如今這樣低的中簽率對我們雇主來說也是很大的打擊,每一次雇傭員工我們都需要花費很多精力,而且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如果他拿不到簽證就意味著過了畢業后的一段合法工作時間就只能離開美國。我們企業是辭還是留?又該怎么留?這樣的處境很尷尬。”位于美國硅谷的幼發拉底孵化器創始人沈賜恩向記者無奈地表示,由于H-1B工作簽證主要面向技術型人才,因此像他們這樣聘用不少中國工程師的科技創新類企業就受到尤為明顯的影響。
在此次2016財政年度H-1B工作簽證申請中,沈賜恩的企業里就有3位中國雇員正在等待抽簽結果,他們中的一些人已在企業工作一段時間,甚至已經成為團隊的核心。如果他們沒能中簽,不得不離開美國,這對于企業來說顯然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這也影響了我們雇傭這類雇員的信心,之后我們可能就不再考慮招這樣需要申請H-1B工作簽證的國際員工了。”沈賜恩說。
而對于那些蓬勃興起的華人創業團隊而言,微小的中簽率更可能帶來致命的沖擊。
“有一些創業團隊連創始人能否留在美國合法工作都是未知,這會直接影響這個團隊能否在美國持久的發展。”柯樂告訴記者,她的一位朋友就因為沒有抽中H-1B工作簽證而只能考慮將創業團隊遷回中國。“這對于一些比較年輕的華人創業團隊的發展是有阻礙的。”柯樂說。
期待政策更合理
面對慘淡的抽簽結果,華人申請者們只能見招拆招,另辟蹊徑。一些人選擇進入與學校掛鉤的研究機構或非營利組織工作,因為這些機構的人員申請H-1B工作簽證可以不受名額限制;一些人選擇掛靠一所學校轉成學生簽證,利用學校提供的課程實習繼續工作,并等待下一財年的申請;還有一些人則選擇辦理商務簽證,開始往返中美兩地的奔波生活。
而為了留住心儀的雇員,一些在美華人企業也在嘗試各種辦法。“如果我們的同事今年無法抽中H-1B工作簽證,我們可能會考慮將他們派回中國分公司工作1年,再申請另一種L1簽證,將他們調回美國。”沈賜恩說。當然,這也并不就是萬全之計。這種L1簽證只適用于跨國企業,同時要求申請者至少在海外工作1年,而且還存在一定的拒簽風險。
事實上,無論是申請者還是華人企業,“曲線就業”都只能是一時之策,他們更為期待的是美國政府能夠對相關政策做出適當的調整。
“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想留住人才,一方面應該放開簽證的名額限制,另一方面也應該在對待簽證申請時有所鑒別。目前這種抽簽的方式看似公平,但事實上每個抽簽者所能做出的技術貢獻是不一樣的,還有一些國家的申請者通過多個公司的名義進行申請以增加抽中概率,這就需要美國政府更加透明、合理地執行政策。”沈賜恩說。(嚴瑜)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