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歐洲時報》報道,不久前,殞命地中海的800名難民讓歐洲重新檢討自己的政策,不過,歐洲對難民移民卻仍然“首鼠兩端”——既想擺脫不顧人道的罵名,也想嚴格控制難民的涌入。多國的反移民政黨也已經吸收了較多民意。
相比而言,在經濟增長乏力、“銀發時代”勞動力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技術移民似乎甚得歐洲各國的歡心。那么,對于偏愛歐洲風情和生活方式的技術移民者,怎樣的條件才能獲得青睞?
德國:慷慨又全面 但移民者“不買賬”
德國的技術移民“花樣多”且實施時間較早。早在2000年,德國就對IT技術人才有著深深的渴望。只要IT專業人才能在德國找到愿意支付不低于5.1萬歐元年薪的雇主,就可以申請居留。
而到2012年4月,德國頒布了一項被稱為歐盟“藍卡”的高知人才引進方針的法案。人才短缺的行業,如科學家、數學家等,只需達到月薪3000歐元,年薪3.6萬歐元即可拿到“藍卡”。
該法案還“特別照顧”留學生。《歐洲時報》德國版曾報道,學生在德國學習的過程中,每年兼職的時間從以前的90天延長到目前的120個全天。另外留學生在德國高校畢業后可申請一項找工作簽證,這項找工作簽證適用于他在德國尋找一份符合自己資質的工作,在此期間他也是可以無限制的打工。
紐倫堡的就業研究所(IAB)估計,德國勞動力將在2025年減少650萬人,到時幾乎各行各業的勞動力都面臨短缺,因此德國還“想著法子”招攬其他方向的專業人才。北京國際在線曾報道,德國勞動局(BA)2013年擬定了一份名單,內容是官方定義的所謂“缺少專業人才的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非歐盟國家移民可以來到德國工作。名單中的職業包括護理員、水暖工和機電工等等。
以護理人員為例,該國養老機構到2015年底將迎來150名中國護工,而其中的50人已經開始了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工作。
從上述的各種法案來看,剛剛轉型為移民國的德國擁有全世界最慷慨的移民法之一。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能延攬人才。
杭州《青年參考》曾報道,德國綠卡的居住期限一般為2年到5年,相比起其他國家較為寬松的居住期限,這方面大大降低了對人才的吸引。2012年,德國有15.5萬個職位空缺。但從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只有2500名來自非歐盟國家的高素質人才移民到德國。
德國移民專家貝蒂娜認為:“德國政府有很多承諾,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移民專家赫伯特·布魯克認為,德國并不像英國那樣有吸引力,因為許多移民相信,英語比其他語言更好學。而德國改革的進程仍然緩慢,英語或其他外語水平良好的官員寥寥無幾。
“我們必須摒棄傳統觀念,認為大批高素質工人夢寐以求移民到德國。”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前綜合部部長阿明·拉舍特告訴《明鏡》周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稱,盡管經濟實力強大、生活水平高,但德國在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時明顯競爭力不足。
荷蘭:政策穩定性高 歡迎留學生“變身”技術移民
“郁金香王國”的技術移民政策幾乎全歐最為穩定,而且手續和流程也較為簡便。
自2004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荷蘭高技術移民是通過在中國境內企業(母公司)在荷蘭設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并派遣其高管去當地經營管理子公司,被派遣的申請人可以申請荷蘭高技術移民項目居留簽證,隨行家屬同時獲得居留簽證。
移民荷蘭的前五年可享受與荷蘭公民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除了選舉權、失業金、救濟金及購房零首付和政府補貼的廉價房外)。5年后通過荷蘭語融入考試,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或入籍。
北京環球網報道,而對于留學生而言,在荷蘭就讀的中國學生具備合法打工的資格。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全年(12個月)工作,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10小時;或者選擇在寒暑假全職工作,最長不超過3個月。
中國留學生在荷蘭的大學畢業后,可以有長達一年時間留在荷蘭尋找工作,這一年也被稱為“尋找工作年”。這一年中,如果學生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雇主將為其續簽居留許可,連續工作滿五年后就具備申請“高技術移民”的資格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學生在荷蘭完成碩士或者博士學業,畢業后的三年內都能返回荷蘭,最長可停留一年時間來尋找工作。也就是說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可以自由選擇畢業后三年內的任意一年作為自己的“尋找工作年”。部分學生就利用這樣一個利好的政策,回國先積累一些工作經驗,提高就業競爭力,然后再返回荷蘭尋找工作。
在程序上,荷蘭也盡量簡化。新華社曾報道,荷蘭2013年6月1日正式生效新的移民法,尤其在知識技術移民即“高科技移民”方面出臺了一些新的政策。依據新移民法申請荷蘭居留的程序將會變得更加快捷,審核時間也會縮短。
“新法案中最重要的內容,是雇主必須向移民局申請獲得認證擔保人資質并繳納5000歐元的行政費用,此認證擔保人資質將永久有效。”荷蘭凱拓國際律師事務所中國事務部總監李琳說,“在雇主獲得認證擔保人資質后,移民局原則上在兩周之內會就員工知識技術移民的申請做出決定,而員工在獲得臨時入境許可之后,無需另行申請即可自動獲得居留許可。”
英國:表面“無限制”,實則“暗藏陷阱”
英國技術移民主要采取計分制對高技術人才進行選拔。通過教育背景、工作經驗、上一年收入、過往成就和貢獻等方面進行計分,評分在65分(28歲及以下申請人)或者75分(28歲以上申請人)以上,有能力在英國找到工作或自謀職業的人才,均可申請英國高技術移民(HSMP:Highly Skilled Migrant Programme)。HSMP對語言沒有硬性要求,只要你的語言水平滿足工作需要即可。
上述條件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即便申請成功,能拿到的也只是一個為期一年的工作簽證。一年簽證到期前的一個月,申請人可申請延簽,得到3年的高技術移民簽證。待到四年后,才可申請成為英國永久居留權的居民,才算拿到英國綠卡。第五年起方可申請英國護照,成為英國公民。
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登陸英國之后的一年中沒有為英國做出納稅貢獻,將不會繼續獲發工作簽證。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申請續簽將會被拒。
英國在技術移民上的如此“小氣”,讓高技術人才難以進入該國。BBC中文網近日報道,新發表的報告顯示,大約240萬低技能移民進入了英國,占英國低技術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與此同時,英國本土的一流人才卻在外流,10個人里有1個已經到海外謀求發展。倫敦大學學院的調查估計,約有470萬英國人現在居住在海外。
法意:投資移民、技術移民“一攬子化”
廣州《新快報》報道,法國技術移民的核心內容可歸結為“優秀人才居住政策”。適用對象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想要到法國進一步進行研究工作的高水平學生或者專家學者;二、想到法國成立企業、并對此有具體規劃的企業家,投資額不得低于30萬歐元,要為法國創造至少2個就業機會;三、藝術或運動領域的人才,包括想在法國進行藝術活動的藝術家,或是到法國長時間接受運動訓練的運動員。
申請法國技術移民的申請材料中,原則上必須包括一份勞動合同。此外,物理、化學、管理、金融、統計、會計等專業達到碩士及以上水平,申請時會有優勢。
意大利政府去年3月發布了新的鼓勵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的法令,希望有更多的外籍投資者來意投資發展,同時政府為上述人員簡化入境手續和申請居留證的手續。
除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外,意大利政府還鼓勵外籍研究人員、學者、學生與意大利私人企業、大學、公共機構進行創新項目研究和學習深造。
此外,已經在意大利獲得碩士學位的外籍學生可以在所在城市的職業管理中心注冊,允許他們畢業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尋找工作,找到工作者可以更換成工作居留證。
不過有評論稱,這一法令來的太遲,幾年前意大利政府已經在考慮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但是有關法令去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鏈接:技術移民已過時?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12月曾報道,緣于歐盟長期的經濟衰退,那些尋求更好生活和研發條件的移民,十多年來首次不將歐盟作為移民首選目的地。這凸顯出歐洲在與美國爭奪短缺的技術移民勞動力市場時,所面臨的挑戰。
根據經合組織去年發布的國際移民展望報告,2012年,美國新增永久性移民103萬,而歐盟28個成員國僅為94.82萬。
更為重要的是,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等右翼政黨近年來政治辯論都采用日益反移民的基調。無論是英國獨立黨還是法國的國民陣線,這些排外的政黨正在積聚民眾的關注。
對于中國人而言,技術移民如今似乎也沒有那么“熱鬧”。80、90年代的技術移民狂潮過后,引入人才的國家和技術移民的人群都越來越趨向理性。如今,財政吃緊的歐洲國家似乎也更青睞投資移民。
早期技術移民的群體中,會有因為適應不了當地的環境而回國的。但如今的技術人才在申請移民的時候,更多地會考慮移民后的工作與生活怎么辦,“現在的移民在辦理移民前就已經選擇好移民后的生活和工作方向,逐漸走向理性化和個性化。”景程寰球移民資深規劃師孟曉輝說。
孟曉輝坦言,歐洲技術移民目前比較適合在歐洲已經有雇主聘請的人。但其實要得到一份歐洲工作,也并不是登天般難,“英國、德國的雇主都會來中國尋找人才,大部分普通的工作都有雇主愿意聘請”。
孟曉輝也發現,高冷的歐洲移民政策正在慢慢地被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熱門移民國所效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