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學習類App打卡在高校里流行起來,成為督促同學們自我學習的新方法。湖北高校傳媒協會面向全國高校進行了“大學生使用學習類App情況”問卷調查,共收回了1820份有效問卷,63.19%的學生表示用過打卡功能,而其中80%的人打卡天數在50天以下。
專家指出,打卡現象恰恰說明了大學生對于自我的監督與規劃能力的缺失,大學階段學生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仍是待解命題。
1、打卡組隊,逼自己完成任務
為堅持下去,他加入了單詞小組,需每天打卡簽到,“落一天,就會被組長踢出去。”有時候,朱翰為會看看小組里的打卡排行榜,最高的打卡率達到100%,堅持了上百天。他定了鬧鐘,將自己的學習時間固定在晚上11點左右。最遲的一次,凌晨3時左右,他才完成打卡任務。
2、用來背單詞的 打卡App
朱翰為發現,身邊也有一些人使用類似的軟件打卡,晚上睡覺前刷朋友圈時最多能看到4條打卡記錄。看到打卡時間比自己長的,朱翰為心里也會受到鼓勵,打卡的勁頭更足了。
堅持了3個月后,朱翰為記憶了2000多個單詞,成功通過了雅思考試。
在某單詞軟件里,有人在打卡滿365天時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故事。網名為persist的帖子這樣介紹,大二時,因同學介紹才開始打卡學習,可自己“做事毛毛躁躁,始終堅持不下來”,直到大三決定考研,才咬緊牙,下定決心每天學習。打卡和敷面膜成為她每天必做的事,經常一邊敷面膜一邊看閱讀材料。
在她看來,閱讀別人的打卡故事對自己也是種激勵,碰到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挑兩篇故事讀,“讓自己重新充滿正能量”。剛剛實現目標的她,在打卡小組組長的邀請下,分享了自己的打卡經歷。不少網友在下方留言:“加油”“向你學習”。
3、用來記錄跑步的打卡App
4、任務重靈活度低,打卡成包袱
武漢輕工業大學的李洋在使用App學習打卡時遇到了麻煩。
他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制訂了上個學期的閱讀量。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期中時學校召開運動會,期末前又逢長假,“準備回校后把沒完成的任務都做完,誰知又接著參加了兩門考試。”最后實在完成不了打卡任務,李洋干脆直接放棄了。
武漢某高校的程曉(化名)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起初他給自己制訂了每天背誦60個單詞的計劃,因周末回家便停了兩天,誰知道再打開軟件時,任務量翻了兩倍,程曉需要每天記憶100多個單詞,“基本上打完卡后過了幾分鐘就忘了大部分的單詞了。”無奈之下,程曉只好修改學習計劃,延長學習天數,讓單詞日背誦量回到60個。可若再碰上什么事情,落下了幾天,單詞日背誦量便又像滾雪球一樣急速上升了。“只能再修改計劃,再往后延長,感覺就像進入了死循環一樣。”
程曉覺得如果自己不能對自己嚴格要求,學習軟件的打卡制度也只是個擺設。
5、“打卡險”:一天未打卡出20元
武漢某高校的小雯(化名)就加了一個打卡微信群,群主要求每人上交20元的打卡險,若一天未打卡,則20元平分給群里的其他打卡者。“一開始覺得錢不多,也能督促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就加入了。”可沒過多久,小雯就后悔了。因在學院團委工作,她經常有活動工作要忙到半夜。小雯越來越覺得“打卡成了任務,反倒忘記自己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了”。
朱翰為發現排行榜里有的人每天都打卡,但是學習的時間只有10分鐘不到,“這樣堅持幾百天也沒有用,感覺像是應付,為了打卡而打卡。”在一些學習軟件里,記者了解到打卡分享后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只有積累了一定額數的獎勵才能在該軟件上接觸到更多的學習資源。更常見的情況是,一些打卡學習者是希望短時間內督促自己去應付考試。鐘學成發現臨近考試時,打卡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但是考試一過,“其實很多人就放棄了”。調查問卷顯示,80%的同學打卡天數在50天以下,73.91%的人認為打卡對于學習的督促作用效果不大。
6、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亟待提高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每個人都有約束自己的方式,比如有同學習慣在桌子上貼張小紙條,提醒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務;有的同學需要別人打電話催促他去學習。隨著技術的發展,同學們開始使用App學習,打卡也是約束自己的一種方式。“要根據能力和意志力強弱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熊丙奇說,“關鍵還是要磨煉自己內心的力量”。
而在打卡熱的背后,衍生出來的打卡任務化、功利化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打卡,只看效率,不看結果,問題自然出來了。”熊丙奇認為明確學習目的很重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