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低齡留學熱的出現,尤其是出國讀中學熱,一些名人、專家紛紛站出來說:低齡留學熱的出現,是在對中國教育說不。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不僅是中國大陸,韓國、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在經濟起飛時期,都曾出現這種情況。比如韓國,僅在中國與美國的留學生就高達12萬人以上。根據美國的門戶開放報告,美國國際學生中,除周邊國家外,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都位居前10,合計占比40%。如果按此說法,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難道也都對教育不滿?加拿大學生位居美國國際學生的第五位,難道也是對教育不滿?
中國有句話:苦了誰,都不能苦了孩子。孩子的教育投入往往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一筆支出,在中國人普遍富裕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投入更多的資金,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樣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出國留學成為必然。而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投入的增長,也不僅僅體現在出國留學。
低齡留學熱并不說明我們的教育和西方教育誰更優,而是不同文化體系的教育各有利弊,選擇哪種教育方式完全取決于家長和孩子的意愿。就基礎教育而言,我國的基礎教育絕不輸于外國,連奧巴馬也曾稱贊過中國的數學教育。因此,出國留學熱首先是一個文化現象,并非對中國教育的不滿,而是在經濟條件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對教育方式的選擇趨于多樣化。
事實上,中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很好的口碑,我們先不說PISA(國際學生評估)測試中中國學生成績遙遙領先,僅從美國最好的大學,如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錄取的中國學生來源看,絕大多數都來自普通中學的校本部,而不是國際部與國際學校。
當然,低齡化留學熱的出現或許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與戶籍政策關聯的入學政策迫使一些人在中學階段不得不選擇出國留學,或者選擇就讀國際學校,進而直接出國。而這種原因,已經無關中西教育孰優孰劣了,是中國社會治理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最后,我們也要承認,在出國留學熱中的確有一個基本判斷:美英等西方國家的教育更好。選擇自己更喜歡的,更好的,但不能反過來說其他不好,這是一個基本邏輯。更重要的是,我們家長與孩子對西方教育需要有一個清醒正確的認識,不能無限美化,誤導學生與家長。
長期以來,在一些專家與輿論的誤導下,一講美國教育,就是快樂、幸福、個性、創造力,似乎輕輕松松吃喝玩樂就有創造力,就可以上名校了。這種說法是無知而錯誤的,無論美國還是英國,想取得好成績、上名校,都是非常辛苦的,在日常行為規范要求上,西方的很多精英學校則更為嚴苛。美國的一位記者曾經記錄了舊金山惠妮中學(當地最好公立中學)一名高三女生的一天,最后得出了“魔鬼數字四”的結論,即每天睡四個小時,喝四杯咖啡,平均績點要在4.0。
中國現有的教育體系確有不足,尤其基礎教育,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們的教育改革需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的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應該妄自菲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