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節在不經意間來了。大清早,我便和爸爸媽媽回老家。依慣例爸爸要和叔伯們和堂兄弟們去上山祭祖,問我要不要去。去年上山時被小黑蟲咬過的地方此時立即騷亂了起來,弄得我渾身不舒服,便連忙搖頭示意不去,爸爸露出了無奈與略顯失望的神情,但沒有勉強我,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氣。
他們走后,我看了會電視,就覺得無聊,便一個人到村里閑逛,不小心逛到家族祠堂。我看到歷代祖先的牌位前都插滿了香,還擺放著供品,身邊還有一些大媽大嬸在磕頭燒香,滿臉虔誠。我滿心不屑,這種燒香祭祖就是迷信,對已經去世的人還這么大費周章,建個大房子供奉著,一點實際價值都沒有。
好不容易熬到晚上,上山祭祖的大人們回來了,各家各戶把酒菜擺在一起,喝酒談天。我早早吃完了飯,大人們還在喝酒,而我又很少回老家,和當地的孩子玩不到一塊,便一個人去陽臺吹風。在黑夜的大帷幕上,飄著幾片云朵,月兒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在云朵間躲躲藏藏。終于他玩累了,停在空中休息,讓我們一睹他的芳顏。
“此時瞻玉兔,直欲數揮毫。”杜甫把希望寄托給明月,渴望這位郵遞員能把思念之情送到親人那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人類共有的情感,血濃于水,葉落歸根,思鄉之情就像是臍帶,拴住了彼此的牽掛;對于離別,達觀的蘇軾卻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為他人生際遇顛沛流離,自己卻掌握不了命運,他把“千里共嬋娟”當成美好的慰藉,感動了后世所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還有多少詩人就著明月寫下難忘的詩篇?而今天的人們卻越來越不重視傳統了。逢年過節,不是下館子喝酒,就是去KTV唱歌,要么就是躲在家里上網。
前幾年,韓國人把“端午節”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光明正大地“掠奪”走了我們的節日。許多中國人都氣得咬牙切齒,可是我們想過沒有,當“端午節”未被霸占的時候,我們有多少人認真執行著節日“程式”?可韓國人卻按照古禮舉國歡慶。我們淡化這些看似沒有必要的儀式時,其實就是在忘卻傳統。
我忽然明白了,爸爸早晨無奈而失望的神情背后的落寞。我很慚愧,原來上山掃墓、大媽大嬸們在祠堂燒香磕頭,并不是迷信,也不是愚昧,而是在尋找自己的根——生長在城市的我已經快要忘記的根。
不知道哪天,我們頭頂的月亮也被掠奪走了;不知道哪天,我們大年三十的鞭炮聲、硝煙味也被掠奪走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