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令很多人艷羨的職業(yè),然而,如今教師們卻遭遇著“隱性高壓”:升學率壓力、擴招壓力等,讓他們的嗓子“很受傷”。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嗓音門診主任醫(yī)師莊佩耘介紹,門診病人中,教師占比很高。據一項統(tǒng)計顯示,約70%的老師或多或少存在嗓音問題。由于職業(yè)需要,教師容易過度用嗓,同時,國內師范教學中也缺乏嗓音教育方面的知識,導致教師不知道如何有效護嗓。
記者調查了從幼兒園到大學各階段多名老師發(fā)現,在所有老師中,中小學語、數、英等主科老師嗓子最容易出問題,若兼任班主任則“壞嗓”幾率更高。
A現象
幼師其實不輕松,大學老師相對好一些
謝女士是金尚小學的老師,從業(yè)已有20多年。“課上多了,嗓子問題成了我們老師的慢性職業(yè)病,自己痛苦、吃力,學生也聽不清。”她說,小學老師中,語、數、英主科老師最辛苦,其中語文老師更累,因為除了語文課需要說更多話外,語文老師往往還兼任班主任,還要教孩子們一些行為習慣。以她本人為例,班上有50多個學生,一周至少有七八節(jié)課,還要兼一些技能課,加起來共10多個課時。一周下來,只有周末上完課能休息,嗓子痛得不行,嚴重的時候就喝點胖大海。
廈門一中的鄭老師從業(yè)將近30年,他說,一周一般都有10多節(jié)課,特別是帶畢業(yè)班的老師,課程緊,很費嗓,幫別人代課也會增加風險。他也表示,主科老師兼任班主任的,“壞嗓”幾率最大。
戴老師是蓮前某幼兒園老師,她說,幼師其實也沒大家想象中的輕松,“要一直講話,一講就是半天。”她說,幼兒園是保教結合,一個班40人,一人交代一句,嗓子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我市某高校張老師表示,大學老師相對好一些。雖然大學課時很長,但課后休息的時間更充裕,嗓子可以得到較好的休息。此外,老師們也不會有升學壓力。
周一嘹亮周五啞嗓,期末容易“受傷”
外附小的齊老師告訴記者,學校里很多老師都是周一聲音嘹亮,到了周五,聲音就嘶啞了。剛休完寒暑假,老師們一個個都很有活力,連續(xù)上課一段時間后,連話都懶得講了。他還聽過學校有老師因嗓子受損做手術的。
謝老師表示,期初期末班主任最累,需要一直說話,給學生交代各種課程問題和行為問題。
采訪中,受訪老師普遍反映,那些剛入行不久的“菜鳥”老師最常遭受嗓子問題,三四十歲的“中流砥柱”也是常見人群。
思明區(qū)某小學葉老師告訴記者,她從業(yè)7年,自己就有慢性咽炎,醫(yī)生告訴她沒辦法,因為這個職業(yè)說話多。剛就業(yè)時,由于發(fā)聲不得要領,經常會因嗓子問題而沒辦法出聲。她記得,最嚴重的一次,甚至因為喉嚨腫而到醫(yī)院打了點滴。“很多年輕的老師嗓子都不太好”,鄭老師也認為,這與新老師的發(fā)音方式有很大關系。
還有老師反映,三四十歲的骨干老師承受的壓力大,要教的課更多,很多還兼任班主任或其他職務,增加了工作負荷,嗓子也容易出問題。
一個班50多人,借助擴音器上課
齊老師說,他的同事中,多數一周有十五六個課時,由于班上有五六十名學生,授課時又不得不提高嗓音。他們學校有個女老師,很盡職,上課都盡量提高音量。可這位女老師一學期總有好幾次徹底發(fā)不出聲音,只好打手語。
鄭老師也反映,近年來,廈門一中的生源數量增加了不少,他授課的班級也是一個班50多人,一周十幾節(jié)課,一些同事不得不借助擴音器上課。
莊佩耘說,不久前她曾接診一名教師患者,工作已近10年,經常講課講到聲音嘶啞,下班后她甚至覺得說話都很累了。到醫(yī)院做過手術后,效果并不理想,不得不離開“三尺講臺”,轉行當了辦公室文員。跟這名老師有同樣遭遇的大有人在。
對策
老師護嗓有妙招
據老師們介紹,不少老師都會常備些潤喉糖、橄欖、胖大海等護嗓藥品,這些都是“常規(guī)動作”,老師們對付“聲音之傷”有各種辦法。
改變發(fā)音方式是用得最多的。齊老師也算是學校里的“金嗓子”了,嗓門底子不錯,他上課也會借助“小蜜蜂”。鄭老師不愛擴音器那“怪怪的聲音”,堅持用原聲上課。他說,盡量用丹田、胸腔發(fā)音,往下發(fā)音,不要大聲喊。上課盡量走到教室中間,可以降低音量。還要把握好授課節(jié)奏,“聲音該高就高,該低就低,抑揚頓挫的,學生聽課效率也高。”
嗓子覺著不舒服的時候,老師們也偶爾轉變下教學方式,少說話。戴老師說,她會制定一些班級規(guī)則,用規(guī)則去約束孩子們,有時不想說話,用手勢、音樂就能引導學生了。
葉老師說,她們學校教師是多媒體教室,沒法出聲又必須堅持上課時,她會按鍵盤,將“自習”、“朗讀”等課堂內容打出來。此外,讓學生掌握課堂主動權,引導學生多發(fā)言。
避免用嗓誤區(qū)
“清嗓是典型的不良習慣。”莊佩耘說,很多人常用清嗓來咳掉喉中的痰使自己的聲音更加清晰,但該動作使聲帶瞬間嚴重拉緊,易造成聲帶損傷。對于已養(yǎng)成清嗓不良習慣者,莊佩耘建議,可以嘗試兩種方法改變:一是記錄,想清嗓時,就用喝水代替,再記下清嗓的次數,來提醒自己;二是用空咳,不讓聲帶閉合,聲帶就不會振動損傷了。
有些老師在感冒時帶病上課,聲音不清就擴大音量。感冒時,呼吸道的充血水腫也會蔓延到聲帶,此時不宜過度用嗓。此時若大聲喊話、長時用嗓,對聲帶會造成損害,容易導致聲帶小結。同樣,女性經期也不宜大喊大叫、過度用嗓。醫(yī)生建議,感冒時盡量少說話,多喝溫水。此時喝冰水或是太燙的水都不適宜。
潤喉中成藥只可緩解,休息才是王道
對于市面上的潤喉中成藥及潤喉糖,莊佩耘說,這些藥可促進唾液分泌,緩解口腔干燥,潤滑嗓子,確有一定功效。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駱獻陽說,藥物只能緩解癥狀,起不到治本的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盡量少說話。此外,應改善發(fā)音方式,進行嗓音訓練,再輔助藥物配合治療,對于慢性反流性咽喉炎,藥物治療效果較好。出現較嚴重的聲音沙啞等癥狀,建議看醫(yī)生、遵醫(yī)囑。在時間緊迫,需要馬上解決問題時,可先手術,此后再改變發(fā)音方式、休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