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現在的“校服”,大多數人腦海中立即浮現出松松垮垮的版型、簡單粗暴的設計。幾代人在這種集體的審美壓抑中成長,沒能在最美的青春韶華體會衣著挺拔合身帶給人的自尊自信以及由此而來的被尊重的感受。
近年來,屢屢將校服推向輿論風口浪尖的,不再是難看的款式,而是比之更刺激父母神經的安全問題。2013年上海市學生服檢測發現了致癌成分,各地質監局抽檢批學生服,結果不合格率偏高……
接二連三的校服安全問題把這種被戲稱為“面口袋”的傳統校服從“丑”推上了“丑惡”的刑架,從民眾到政府,要求校服行業整頓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相關規范政策的監管力度也一波緊過一波。
一個難解的問號
中國作為世界服飾工廠,服飾行業高度繁榮。可惜時尚的浪潮卻最后才光臨“學生服”這個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細分市場。
直到2014年終于有商業化運作的品牌成熟起來。2014年《彭博商業周刊》第17期的封面特寫給了一個來自國內的英倫風格校服品牌,編輯在封面《校服經濟學》的大標題下留了一行小字:“一個有2億多用戶、產值上千億元的市場,可中國的校服為什么就那么難看呢?”
這是一個畫給整個行業的難堪問號。
目前在回應這個問號的,除了報道中提及的品牌伊頓紀德外,還有波司登、喬治白等一批傳統服裝巨頭。隨著更多實力“玩家”的加入,中國校服行業長久以來的小作坊利益圈層、半封閉的競爭狀態終于被打破,更重要的是80后家長群體成主流,消費觀念和購買力都有明顯提升,這一切都支持著中國校服行業的品牌化進程快速上跑道。
新國標能給孩子帶來更安全的校服嗎?
2015年6月30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了國家標準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以下簡稱“31888標準”),并于同日實施。該標準立刻在行業內引發大震動,被業內人士玩笑稱為“比歐洲標準還高的宇宙標準”。這種說法并不完全是夸張,經過對比,31888標準中確實有幾項超過了歐標。如果嚴格執行該標準,確實可以把“毒校服”擋在校門外,但這對校服行業乃至整個童裝界而言,都是不易達到的。
指標
31888標準
解讀
濕磨/級
3級
歐洲標準是2-3級,級別越高,衣服在干濕狀態下就越不容易脫色。
耐光/級
4級
歐洲標準是3-4級,級別越高,衣服光照后越不容易變色,發黃。
起球/級
3-4級
歐洲標準是2-3級,級別越高,衣服不容易起毛球。
對中國的校服企業來說,31888標準讓行業變革轟然而至,如此高的檢測標準,本意是要在魚龍混雜的校服行業和積病已久的地方保護主義中沖出一個缺口,淘汰一批無法達到要求的中低端企業,盡快促進中國校服產業的升級再造。但由于中國校服產業的布局極度分散、基礎薄弱等問題無法一時肅清,“一刀切”的政策相當于把絕大部分的壓力都轉移到企業身上,迫使他們在短時間內趕超國際標準。
處于品牌競爭初期的校服行業就這樣被拉入了一場規則殘酷的角逐中,企業應對態度不可避免地呈現“兩邊倒”:一方面,中小廠商大多無望達到31888標準,只能寄望于監管不嚴和利益鏈保護,存僥幸心理采購低劣原料,以更低的價格牟取利潤;另一方面,實力品牌為踐行31888標準,苦苦探索供應鏈的轉型提升,同時要分心面對低價圍攻的市場環境。
校服新政實施一年多來,各地質監力度的冷熱不均、不同地區家委會建設力度迥異、地方保護主義的頑疾都足夠令任何一個正規的校服企業在布局市場時如履薄冰。
業界把這一時期稱為校服改革的“困難期”:首先,31888標準難以完全解決中國校服亂象,這是“解題之難”;其次,很多人還是不理解校服美的變革對孩子們的意義,“變革之難”;最后,企業供應鏈的升級困難重重,面臨轉型、利潤等多重壓力,這是“企業之難”。
成熟的校服市場是什么景象呢?
以日本為例,校服市場自戰后自由化教育改革開始興起。在接下來的經濟騰飛期,校服逐步接受西方風格,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水手服”,同時日本也成為世界上校服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
以私立小學的入學新生為例,每個孩子的置裝費在3-10萬日元,約合2000-6600元人民幣;就算是在公立小學,這個數字也至少在1.5-2萬日元,即1000-1333元。這樣的價格給了優質面料、精準版型和良好設計以足夠的空間。
2014年度日本業界第一校服品牌Tombow銷售額為17.2億人民幣,同年中國最大的校服品牌之一伊頓紀德銷售額為3.2億人民幣,共計400萬件貨品,發往全國1000多所學校。而整個日本2014年的換校服學校總數為150所,一國售出之校服加在一起不超過400萬件。
出貨量與單價的雙料懸殊,仿佛橫亙在國內校服美與丑之間的鴻溝般,不可逾越。
校服變美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近幾年國內以英倫學院風為代表的制式校服興起,已以約合每套150-300元的親民價格和優質的設計拼出一條血路,獲得了諸多家長和學生的青睞,也成為不少名校的氣質首選。
遺憾的是,這仍改變不了部分管理者“愛學習”和“愛美”誓不兩立的教育觀。面對美麗的校服,他們給出的往往不是賞心悅目,不是陽光燦爛,而是“心沒用在學習上”“早戀”等失于偏頗的評價。這讓人不禁憂心中國校服“丑到爆”的熱議,究竟何時才能終止?
所以,當我們幾十年如一日討論如何讓中國校服變美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討論什么?恐怕不該是期待市場誕生多少優秀品牌商,而更應該是能與匠人標準對應的價格空間、堅持把決定權還給學生和家長的制度變革,以及更多對美的欣賞和寬容的目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