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等發達國家聲稱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其實質是故意不履行他們在WTO議定書第15條項下所做的承諾。按照“日落條款”,終止這種單獨針對中國采取的“替代國”做法,是世貿成員履行承諾的責任和義務。
從新成員到進入核心圈
中國入世15年
圖為《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50期封面。
孫振宇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首任大使
(本文為孫振宇會長應本刊之邀撰稿)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簡稱“世貿組織”)15周年。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中國在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效果也是明顯的,尤其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的15年里,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2001—2015年,中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由5000多億美元 擴大至4萬多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由4%升至13%以上。2009年起,中國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國躍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在世界貿易中占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經濟規模也先后超過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加入世貿組織之時,國內也有專家學者認為,中國入世的代價太大,擔心將來中國無法 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在國外,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美籍華人章家敦2001年7月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中斷言,“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 多只能維持5年”。15年的歷史事實已經徹底粉碎了他所得出的荒唐結論。
入世15年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當然15年的路走下來并非一帆風順。尤其 是入世初期,中國面對的挑戰是巨大的,這些挑戰包括如何認真履行承諾,如何應對貿易摩擦,如何在多哈回合談判中發揮積極作用,如何應對入世協定中帶有對華 歧視性的不利條款等等。經過15年的努力,我們較好地應對了以上種種挑戰。
最近,美國等發達國家聲稱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其實質是故意不履行他們在WTO議定書第15條項下所做的承諾。按照“日落條款”,終止這種單獨針對中國采取的“替代國”做法,是世貿成員履行承諾的責任和義務。
入世15年,中國已履行了全部承諾
截至2010年,中國加入WTO的所有承諾全部履行完畢。中國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進一步降低關稅,外貿經營權全面放開;進一步擴大服務市場開放。WTO所倡導的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等基本原則已經融入中國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
入世15年來,中國嚴格按照加入議定書的各項條款,全面、認真地履行承諾,大力推進全國外貿政策統一透明,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進一步開放市場,放 開外貿經營權,改善外商企業投資環境,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合并對內對外的商品檢驗機構,建立了符合世貿規則的外經貿管理體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法律法規清理工作,使得中國的市場準入條件更加透明和規范,更具可預見性。中央政府30個部門共清理各種法 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通過人大、國務院各部門修訂325件,廢止830件,范圍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投資等各個方面;地方政府共 清理出9萬多件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并分別進行了修改和廢止處理。
在貨物貿易領域,中國按照承諾逐步削減進口關稅,平均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下降到2010年的9.8%。其中農產品平均關稅從 18.8%降低到15.2%,工業品的平均關稅從14.7%降低到8.9%。就具體產品而言,中國大排量汽車整車加入前平均關稅高達100%,小排量汽車 整車加入前平均關稅高達80%,履行承諾后,降至25%。化工品從平均25%左右降到5.5%到6.5%,葡萄酒從平均120%降到14%左右。
服務貿易方面,中國在加入WTO時就總共120個服務部門中的100個部門做出了開放承諾,包括了金融、電信、分銷、運輸等重要部門,從承諾部門的 數量來看,中國服務業的開放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加入WTO后,我們認真履行了加入承諾,在各部門制定、修訂了外資市場準入相關法律法規,取消了一些部門 對外商企業的歧視性待遇以及股比、數量、地域、資質等方面的限制,外商企業在服務業領域也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對外開放帶來的競爭也促進了國內服務業企業提 升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多質優價廉的服務。
正是由于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認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在加入后的6年里,中國每年貨物進口平均增長在30%以上,每年進口增長的金額凈增1000億美元以上,這是中國對世界經濟與貿易的巨大貢獻。
迄今為止,中國在履行承諾方面的表現得到了廣大成員的認可,中國加入后的三任WTO總干事——麥克·穆爾、素帕猜和拉米先生,都充分肯定了中國所做 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拉米先生曾對中國入世的意義做出評價,“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載入史冊的重要事件,是開放、競爭和經濟一體化帶來雙贏的典型例 子”。
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促進更大改革開放
盡管中國出口只占全球出口的10%左右,但每年針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占全球案件高達三分之一左右。雖然我們敗訴的案件個數略高于勝訴的案件,但在維護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權威、認真履行裁決方面比某些大國強得多
在世貿組織面臨的貿易摩擦包括兩個層面內容,一個層面是中國的出口企業面臨其他國家政府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其他國 家反傾銷調查的重點對象,1995年—2007年6月底,WTO各成員發起反傾銷調查近3097起,其中針對中國的調查高達551起,使中國每年數百億美 元的出口產品受到影響。
最近幾年來針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也在不斷增加。盡管中國出口只占全球出口的10%左右,但每年針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占全球案件高達三分之 一左右。在政府相關部門、商會、協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應對反傾銷和反補貼工作水平不斷提高,積累了許多經驗。在多哈回合規則談判中,我們一直堅持 應修改和完善反傾銷、反補貼的紀律,嚴格約束相關措施的濫用,避免其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
另一個層面是成員政府之間訴諸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件。截至2012年底,世貿組織共有450多起爭端解決案件,其中中國發起的爭端解決案件11起,其他成員對中國發起的案件30起。這些案件都需要中國政府各個相關部門與商會協會及企業密切配合。
中國在應對貿易摩擦和爭端解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鍛煉了許多專業人才。雖然我們敗訴的案件個數略高于勝訴的案件,但在維護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權威、認真履行裁決方面比某些大國強得多。其實敗訴后對國內相關的規章條例進行修改也是促進國內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過程。
積極參與重大談判,提升新興經濟體話語權
雖然世貿組織的決策機制強調“協商一致”的原則,但各個成員在決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大不一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有了較大提升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多哈回合談判也正式啟動。
進入世貿組織之后,作為一個新成員,中國秉承“韜光養晦,又要有所作為”的宗旨,認真貫徹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同志提出的“學習規則,熟悉規則,運用規則,逐步過渡到參與制定規則”的指示。
雖然當時中國僅僅是一個新成員,但由于經濟體量大,中國代表團的一舉一動在世貿組織中都備受關注。長期以來,美國、歐盟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GATT)和世貿組織中都處于主導地位。雖然世貿組織的決策機制強調“協商一致”的原則,但各個成員在決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大不一樣。
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四方(所謂QUAD)長期在世貿組織決策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任何重要決策沒有他們首肯都不可能通過。過去許多協議的達成 也是先由他們籌劃好,之后通過各種途徑,調動各種資源,最后促使發展中國家接受。作為在世貿組織中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印度和巴西一直為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 仗義執言,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擁戴。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有了較大提升。以農業談判為例,由巴西牽頭,印度、中國、南非和阿根廷為核心的G20集團在多哈 回合農業談判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談判主席的案文中吸取了許多G20集團的提案內容。其中包括:歐盟承諾最終削減80%的農業補貼,美國承諾最終 削減70%的農業補貼,發達國家承諾最低平均削減36%的農產品進口關稅。這些內容較好地體現了多哈貿易部長授權,即這一輪談判應當優先解決發展中國家的 關注。
可惜在2008年夏天在日內瓦舉行的小型貿易部長會上,沒有能夠達成協議。當時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日內瓦參加了10天的艱苦談 判,最后因為美國與印度在農產品特保條款上的分歧未能彌合而功虧一簣。更深層次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美國政府更迭,奧巴馬政府面臨國內外眾 多挑戰自顧不暇,同時也是美國政府在籌劃全球戰略布局的調整,決定另起爐灶,通過啟動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與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 協議)談判為美國尋求利益最大化, 導致世貿組織今天面臨的困境。
總之,通過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重大談判,中國在世貿組織中的核心成員地位已經確立,中國同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在世貿組織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應對歧視性“不利條款”,有溝通,也有博弈
有一些國家先后想對中國啟用特殊保障條款,中國做了大量說服工作,指出啟動特保條款對兩國的經貿關系可能造成的損害。由于工作開展及時,當時包括布什政府及其他國家政府都避免了引用這一條款
為了入世,我們在入世談判中接受了一些除了正常條款以外的專門針對中國的條款,如何全力以赴化解這些條款帶來的挑戰成為我們入世初期的工作重點。
其中一項挑戰是監督中國履行加入承諾的過渡審議機制。在WTO,正常的貿易政策審議對貿易大國每兩年審一次,貿易量小一點的國家每4年審一次,會議 一般是兩個半天,只在總理事會進行。但是對中國除了正常的貿易政策審議之外,專門增加了過渡審議程序,在世貿組織各個委員會及其下屬機構列入了對中國的過 渡審議議程,每年從9月份審到12月,最后在總理事會進行總結性審議。國內相關部門每年都要派許多領導與專家參加上述審議。從中國入世開始,除了第9年停 了一年之外,一直審了10年,這對中國來說是很大的壓力。盡管如此,在國內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我們較好地完成了過渡審議工作,變壓力為各個部門推進改 革的動力。
另外一項挑戰是特殊保障條款,對紡織品的特保條款有效期為3年,其他一般商品的特保條款有效期為12年。世貿組織正常的保障條款在啟動時要對所有出口國一視同仁,而特保條款允許世貿成員在面臨產品進口激增時,可以只針對中國采取特殊保障措施。這個條款的歧視性顯而易見。
中國加入以后,有一些國家先后想對我們啟用這一條款,當時我們采取“四體聯動”的策略加以應對。對準備啟動特保條款的成員做了大量說服工作,國內商 務部找對方大使或參贊,商會找對方的商會,駐國外的大使找對方主管部門,駐日內瓦世貿團的大使找對方大使進行交涉,耐心解釋這是一項歧視性條款,指出啟動 特保條款對兩國的經貿關系可能造成的損害,同時建議對方可以考慮采用世貿組織一般貿易救濟措施解決其國內的關注。由于工作開展及時,當時包括布什政府及其 他國家政府都避免了引用這一條款。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奧巴馬政府啟動了第一個輪胎特保案,我們全力和美國交涉無效,最后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對中 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影響是負面的。這個條款到2012年失效。
此外,還有一個挑戰就是《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15條——涉及在反傾銷中如何計算傾銷幅度,如果中方企業在反傾銷調查中不能證明涉案產品是在市 場經濟環境下生產的,成員國有權用第三國的同類產品計算生產成本與傾銷幅度。這個條款有效期是15年,2016年以后,其他成員將無權再引用這一條款。這 將是中國入世后面臨的最后一項不利條款的終結。
美國等發達國家必須兌現第15條項下的承諾
美國等發達國家聲稱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其實質是故意不履行他們在WTO議定書第15條項下所做的承諾;把“替代國”做法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混為一談,是要把水攪渾,試圖掩蓋其拒絕履行在議定書項下承諾的實質
最近,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散布一些奇談怪論,聲稱不能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實際上,世貿組織并不具備判定市場經濟國家的功 能,國際上也沒有判定市場經濟的統一標準。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國家稱得上是100%的市場經濟。就連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市場的種種干預以及各類國 有企業的運營都是司空見慣。世貿組織三大基本原則之一是非歧視原則,對所有成員要一視同仁。中國已經是世貿組織重要成員,自然就應按照正常成員來對待,在 世貿組織內不能再對成員分三六九等。
美國等發達國家聲稱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其實質是故意不履行他們在WTO議定書第15條項下所做的承諾。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是涉及在反傾銷調查中如何計算傾銷幅度的技術問題,該條款允許世貿組織成員在15年過渡期內采取偏離反傾銷協定 中規定的傾銷幅度計算方法,“如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進口成員可使 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即可以選擇第三國“替代國”的同類商品價格作為計算正常價格的做法。同時在第15條中,明確規定了日 落條款:“無論如何,(這一條款)應在(中國)加入之日15年后終止。”
實際上,這一條款內容是中美雙邊談判的結果,最終列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成為多邊協議。雙方在談判中明確表明在經過15年過渡期后須按“日落條款”終止這種單獨針對中國采取的“替代國”做法。
“替代國”做法與所謂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完全不是一回事。中美雙邊談判中并沒有涉及所謂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把“替代國”做法與中國 市場經濟地位混為一談,是要把水攪渾,試圖掩蓋其拒絕履行在議定書項下承諾的實質。在世貿組織中,沒有哪一個成員可以借口越南等國不是市場經濟而在反傾銷 中采取“替代國”做法。
中國在經過了15年的歧視待遇之后,到了必須享受與其他世貿成員同等待遇的時候。針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企圖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中國商務部已經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啟動磋商請求程序。這也是徹底解決對中國歧視性待遇最后一個條款邁出的重要一步。
實際上,美國動不動就指責中國所謂“不遵守國際規則”,其實美國自己常常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美元的霸主地位對遵守國際規則采取實用主義態度。人們 不會忘記,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能源危機期間,不僅先后兩次將美元大幅貶值,而且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導致金本位體系的崩潰。人們不會忘記,美國政府多 次違反中美聯合公報,其對臺軍售在數量與性能方面不斷升級。人們也不會忘記,在多哈回合貿易部長授權明明要求把發展中國家的關注放在優先地位,而美國只關 注要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農產品、制成品以及服務企業進一步開放市場。經過8年艱苦談判,當其他絕大多數成員表示雖然對各個談判主席的案文不十分滿意,但如 果其他成員都能接受的話,他們也能接受。只有美國表示不能接受這一結果,美國置多哈發展回合的貿易部長授權于不顧,另起爐灶,轉而推動“跨太平洋伙伴關 系”(TPP)的區域自貿區談判,給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蒙上陰影。
這次美國試圖拒絕履行中國加入世貿議定書第15條的承諾,只是美國違背國際規則的又一個例證。只不過這一次做法更為拙劣,竟無視白紙黑字寫下的日落條款。對不起,這一次恐怕難以蒙混過關,中方已經下定決心,最終將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討回公道。
名詞解釋:
【多哈回合談判】
多哈回合談判,又稱多哈發展議程,是世貿組織于2001年11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四次部級會議中開始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多哈回合談判為 國際貿易改革訂下了頗為進取的改革計劃,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達成一個統一的貿易協定。但是,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農業政策問題上陷入僵局,多哈回合 在其后歷經多次談判后均未有更多進展。
【替代國制度】
替代國制度,指在國際經貿體系中,針對來自于非市場經濟體的商品,在確定其正常價值時,不使用其出口國商品的實際成本,而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或進口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作為計算正常價值的方法,所被采用的市場經濟國家通常稱為“替代國”。
認真履行承諾是世貿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要與違約者打官司
——專訪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首任大使孫振宇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徐豪 | 北京報道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至今已滿15個年頭。2002年1月17日,時任外經貿部副部長孫振宇被任命為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 表、特命全權大使。在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揭牌的當天,除中國的官員外,時任世貿組織總干事麥克·穆爾和各國常駐日內瓦的使節等也被特別邀請參加此次儀 式,整個招待會的規模有500人之多。
轉眼15年過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0.51萬億美元,2015年這一數字為3.96萬億 美元,約為入世前的8倍。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關稅成本增加、出口企業頻遭“雙反”調查等嚴峻挑戰。在全球化浪潮中,倘若不是美國、歐盟、日本等“不承認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人們似乎都忘了“WTO”。
2011年3月,剛剛卸任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的孫振宇擔任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在中國入世15年之際,他為《中國經濟周刊》獨家撰文回顧中國入世15年所取得的成就、回應熱點問題,并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獨家專訪。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首任大使孫振宇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中國經濟周刊》視覺中心 攝影記者 胡巍 攝
中國是怎樣成為核心成員國的
《中國經濟周刊》:當年在啟程去日內瓦前,經過了怎樣的準備?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哪些挑戰?
孫振宇: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入世挑戰和履行入世承諾,組織了長達一周的省部級領導培訓班,中央領導同志親自授 課。時任外經貿部領導也高度重視入世后的各項工作安排,石廣生部長特地請歷年來領導這項談判工作的部領導沈覺人、佟志廣、谷永江同志前往日內瓦共同主持常 駐世貿組織使團的開館儀式。
入世15年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當然15年的路走下來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入世初期,中國面對的挑戰是巨大的,這些挑戰包括如何認真履行承 諾,如何應對貿易摩擦,如何在多哈回合談判中發揮積極作用,如何應對入世協定中帶有對華歧視性的不利條款等等。經過15年的努力,我們較好地應對了以上種 種挑戰,如果沒有中央的高瞻遠矚統一部署,如果沒有各個部委和省市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如果沒有前方與后方專業人員的奮力拼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的應對 工作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果。
《中國經濟周刊》: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角色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是怎么成為核心成員國的?
孫振宇:中國剛加入的時候,作為新成員,有一個學習規則、熟悉規則的過程。我們經常參加發展中國家召集的一些會 議,在很多議題上牽頭的都是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我們更多是一起參與討論,提一些建議。后來過了兩三年,成立了G20集團,巴西牽頭,中國和印度、阿 根廷等都是核心成員。我們一開始單獨建議提的比較少,但是后來提的就比較多了,前后參與提議100多項,包括農業、非農、服務貿易等領域。
WTO談判很多小范圍的會比較多,有時候召集十幾二十幾個成員國,有時候是5個或者7個成員國,這些成員就得具有代表性。到了2005年、2006 年的時候,七方或者五方參加的會,都有中國,完全就進入核心圈了。以前最有話語權的,基本上就是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現在任何重大決定,都少不了美 國、歐盟、中國、印度、巴西這些核心國家。
《中國經濟周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WTO 的作用似乎沒有以前那么明顯了?
孫振宇:現在WTO處于一個低潮,主要是因為多哈回合談判2008年就基本上受阻停滯了。一方面這和WTO本身 的決策機制有關系,一攬子20多個議題都達成一致才算通過,所有成員國都得統一,不能有一個反對。這很難形成統一意見,沒有效率。另外一方面,2008年 以后,美國政府換屆,同時遭遇金融危機,它開始搞區域戰略,多邊合作投入的少了。
盡管如此,但WTO還是在正常運轉。貿易政策審議、爭端解決方面,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大家以為WTO癱瘓了,主要是因為多哈回合談判受阻。但 實際上,WTO在談判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尤其是在巴厘島貿易便利化協議,涉及一萬億美元,可以創造1200萬就業機會。但是達成協議后,需要三分之二的成 員國批準才能生效,這就需要110個成員批準,現在有98個成員已經批了,離生效時間不遠了。此外還有達成信息技術產品擴圍協定,等等。
現在WTO成員正在討論明年在阿根廷的貿易部長會,要把多哈回合談判剩余的議題處理好。所以談判的環節還在進展中。雖然最近英國脫歐,特朗普可能會加強推雙邊合作,但是對WTO要有充分的信心,目前它運轉還是正常的,尤其中國和新興經濟體成員,都在積極維護多邊貿易。
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實際上是涉及反傾銷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最近美國、歐盟、日本等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會有什么影響?中國如何應對?
孫振宇:它們這純屬于政治炒作。什么是市場經濟,國際上沒有統一標準。市場經濟對提高效益方面,沒有政府的干 預,達不到公平。《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在對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調查時,如果中國企業不能證明其所處產業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可 以采用替代國價格裁定傾銷幅度。所以實際上是涉及反傾銷的問題。
在WTO框架里,各項協議成員國都要遵守,根據第15條“日落條款”,已經過了15年了,這個“替代國”政策該撤銷就要撤銷。在WTO里,無歧視條款,這是最基本的。現在不管它們承不承認,商務部已經發起了在WTO框架下的磋商,啟用爭端解決機制,就是要打官司了。
《中國經濟周刊》:從市場經濟發展來看,中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孫振宇:一方面是規則意識,我們加入WTO后,能夠取得經濟上這么大的飛躍,跟我們不斷地改革開放,建立法治的 環境,發揮了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內資還是外資的積極性分不開。但是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國內的環境。在國際上的談判、博弈, 也進一步推動了國內的改革。
現在在上海、天津、廣東等地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是要進一步改革開放,尤其是在服務貿易領域,在金融、保險、貨運、電商等領域,怎么樣進一步讓環境更加寬松,對所有企業更加一視同仁。這個大方向是不會變的,當然也會有阻力,在國內這也是一個博弈過程。
《中國經濟周刊》:未來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制定中,中國如何更好地進一步發揮作用?
孫振宇: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
對中國來說當參與者很容易,當引領者,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有經濟等方面的硬實力,還要有文化等方面的軟實力,在國際場合,文化、法律法規、理念等非 常重要的。此外,還有人才,包括談判決策人才、法律人才、金融等各個領域的人才,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引領作用;我們還要善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責任編輯:莊婷婷
- 中國入世15年 開放才是最好的保護獲市場認可2016-12-12
- 中國入世15年到新節點 美日歐欲反悔世貿承諾2016-12-12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康師傅五年市值蒸發900億港幣 方便面不行了?2017-01-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