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從生存型實物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服務消費升級,對生活性服務業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提出更高要求。在這種形勢下,有效供給不足、供需不匹配成為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不僅表現為多樣化、個性化消費的供給能力不足,也表現為低端生活服務供給過剩、中高端服務供給短缺,無法滿足居民服務消費需求。迫切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生活性服務業供給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活性服務供給與需求精準有效對接,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服務消費新需求。
如何推動生活性服務轉型創新、促進生活服務供需有效對接,既關系人民福祉,也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今年以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把供給側作為著力點,把需求側作為落腳點,研究制訂《居民生活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推動出臺《商務部關于推動餐飲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入實施居民生活服務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多措并舉推動居民生活服務業品質化、精細化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現三大亮點:
“互聯網+生活服務業”融合創新,服務供給新動能逐步形成。在“互聯網+”趨勢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居民生活服務業中應用和推廣,已使居民生活服務業成為服務業變革和創新轉型最為活躍的領域。通過推動居民生活服務業線上線下互動,促進其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住宿、餐飲、家政等領域中的眾包經濟、創客經濟、分享經濟等新型服務模式方興未艾,民俗客棧、短租公寓、分享私廚、智能廚房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極大地滿足了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2016年1-11月,全國餐飲收入32447億元,同比增長10.8%。
社區和農村生活服務業齊發力,服務供給新領域不斷擴大。長期以來,城市社區商業和生活服務發展滯后,農村居民生活服務供給不足,是制約居民消費升級的“兩大短板”。今年以來,商務部門以問題為導向,鼓勵發展社區綜合生活服務中心,推廣“電子商務平臺+社區智能便利店+集成網絡終端”社區商業模式,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極大地滿足了社區居民便利消費需求。截至2016年10月底,北京市累計建成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28家,基本涵蓋了餐飲、生鮮便利、家政、修理、洗染、美容美發、代收代繳等7種便民服務業態,同時還具備預約服務、上門配送等拓展服務功能。與此同時,著力補齊農村生活服務業短板,發布《商務部關于促進農村生活服務業發展擴大農村服務消費的指導意見》,通過構建農村生活服務體系,創新生活服務模式,滿足農村地區大眾化、多元化、優質化服務消費需求。
“營改增”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服務供給新優勢逐步顯現。自2016年5月1日全面實施生活性服務業“營改增”改革以來,商務部門配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加強對重點生活服務行業政策輔導,幫助企業用好用足增值稅抵扣政策。從全國范圍來看,新增試點的金融、建筑、房地產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到10月底累計減稅965億元。居民生活服務業稅負下降明顯,如廣東省減稅額最大的5個行業為餐飲業、不動產出租業、房地產開發業、商務服務業和居民服務業,其中連鎖餐飲稅負下降超過50%。生活服務業供給成本降低,形成了滿足消費需求的高性價比供給。
我們也要看到,盡管當前居民生活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居民生活服務業“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質量不高”問題仍然存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順應生活方式轉變和消費升級趨勢,在加強行業引導的同時,要著力強化制度供給,構建生活服務業供給質量治理體系。一是監管制度創新。建立健全適應生活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準入制度、質量安全、稅收征管、社會保障、信用體系、風險控制等法規和監管制度。二是規范性制度創新。加快修訂和完善現有行業標準,建立健全生活性服務行業標準體系,強化現有標準的貫徹執行和應用。三是評估制度創新。在重點生活領域開展認證示范工作,建立生活服務質量第三方評估制度,對居民生活服務的質量、效果進行綜合評估,強化日常監督和年審,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責任編輯:莊婷婷
- 中國政府多措并舉 嚴防資本大幅度流失2017-01-03
- 閩多措并舉完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新思路解決“老”問題2016-12-27
- 泉州多措并舉 解決擁堵、內澇、停車難等問題2016-11-27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康師傅五年市值蒸發900億港幣 方便面不行了?2017-01-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