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倫通還在穩步推進中。在金融、資本市場領域,中英之間的互動越加頻繁和深入。當前這一進度正在慢慢由中央向地方下沉。
2月21日中英資本市場天津發展論壇在天津舉辦。天津市副市長閻慶民和倫敦金融城市長龐安竹均表示,天津市和英國倫敦將加強在金融市場建設、航運航空金融、綠色金融、海外直接融資、一帶一路基建以及產業轉移金融服務等領域中的合作。
政策頻頻吹風。對于企業而言,更為實際的問題是對于跨境融資,監管層的監管思路和模式有哪些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跨境融資企業該如何降低融資成本、簡化流程?市場人士表示跨境融資的相關政策正由分化走向統一。借款主體在境外的企業可借助資產證券化等方式降低海外融資成本;借款主體在境內的企業可在上海自貿區的銀行或是有離岸牌照的銀行申請貸款,這就省去了“保函”這一中間環節,流程更為快捷便利。
脫歐不影響中英長遠合作
中英之間的交流越加親密,在金融領域的互動越加深入。2016年11月財政部發布第八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政策成果,雙方共達成在金融服務、產業戰略等六個方面共63項成果。2017年1月17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透露,滬倫通在中英雙方合作談判框架下,還在穩步推進。
當前中英合作正在從中央進一步下沉到地方層面。
2月21日,由天津市金融局、天津市外辦、英國駐華大使館、天津市國資委、天津證監局聯合主辦,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承辦的中英資本市場天津發展論壇在天津召開。
閻慶民和龐安竹均表示,天津市和英國倫敦將加強在金融市場建設、航運航空金融、綠色金融、海外直接融資、一帶一路基建以及產業轉移金融服務等領域中的合作。
閻慶民說,中英兩國金融合作進入了“黃金時代”。當前天津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中,通過雙方政府部門、企業和相關機構的合作,提升天津市的融資規模和融資效率,希望以倫敦為旗艦店的英國把更多目光放到天津,加強彼此之間的密切聯系。
在中英密切合作的當下,引人關注的問題是,退出歐盟是否會對英國倫敦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有所影響,英國本土資本市場的監管環境是否會遭遇劇變,英國金融人才是否會面臨流失?而這些問題是否會影響到中英合作的廣度、深度和穩定度?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亞太董事謝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國金融服務業所產出的收益僅有20%與歐盟相關,英國也在逐步加強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金融合作,脫歐不會影響倫敦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
同時英國脫歐后,此前在歐盟實施的相關法律將在英國本土兩年內保持不變,從長遠來看英國的監管制度將會出現不同,但這對歐盟以外的國家而言或是好事,其監管政策將朝著更為友好的方向發展。謝毅解釋。
“同時,英國有著全球最大最深的金融人才庫,歐盟從業人員占行業的四分之一左右,短期英國金融從業人員不會有太大變化”。謝毅說:“長遠而言取決于拖歐后的移民政策和勞工政策,屆時其他地區的更多金融人才或將補充到英國的金融人才庫中。”
在中英合作進一步加深的大趨勢下,以自貿區為“旗艦店”的中國將如何更好的吸引來自英國等海外的投資者?
工銀租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戴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自貿區的一大問題是沒有政策洼地,獲取政策紅利的機會愈加減少。我們在做選擇落地到何處時除關注政策之外,更加注重自貿區軟環境,譬如以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為例,由于當地監管部門更早地關注租賃行業,更加了解這一行業的發展特點,如今東疆保稅港區已是租賃公司的集聚地之一。吸引海外投資者更需要產業的聚集效應,這一軟環境的培育和聚集需慢慢積淀。”
解密政策紅利 通關跨境融資
中英合作、跨境交易政策頻頻吹風,更具現實意義的是對于企業而言,在跨境融資層面監管層的監管思路和模式有哪些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跨境融資企業該如何降低融資成本、簡化流程?
渣打銀行中國區主管王永東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跨境融資領域,政策正由分化走向統一。”
據王永東介紹,此前外管局推出的政策遍及經濟發達區,有的甚至擴展至新疆,但各地政策差異較大,使得銀行在實際推進跨境融資貸款業務上遇到諸多難題。此后央行和外管局將各地不同的細則統一起來。
2014年5月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實施細則(試行)》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風險審慎管理細則(試行)》的通知,今年1月11日央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1月26日外管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外匯管理改革完善真實合規性審核的通知》。
至此,各地的跨境融資政策實現統一。“跨境融資的企業對此反響強烈。”王永東告訴本報記者。
那么又該如何利用政策紅利實現跨境融資?
當前對于在境外的借款人而言,部分企業借助“外保內貸”的方式,即企業母公司在境外或境外的關聯公司實力較強,可在境外授信為境內企業進行信用擔保,實現貸款。
除此之外通過海外借款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方式。王永東說,從政策紅利來看,我國擴大了所有企業的外債規模,鼓勵企業通過海外市場借款,企業可直接通過海外銀行貸款,這些外債可直接進入國內結算為人民幣。
但這一利益核點在于海外借款成本是否過高?王永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若以1年期的海外資金借貸來計算,將外匯風險敞口鎖定,借款成本比境內高0.12%到2%。盡管海外成本略高,但可避開國內銀行對貸款額度的限制。
除了外保內貸和直接向海外銀行貸款,在海外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通過外債的形式回流國內也是監管層鼓勵的一種方式。
但是其挑戰是海外投資者對境內企業資質缺乏了解,這直接造成海外發債成本過高。王永東告訴本報:“拿到發改委的‘通關文書’到海外發債的企業,一般資質較好。因為自貿區的銀行可直接服務海外市場,因此到境外發債的中國企業可通過此類銀行發行債券。同時,也可把境外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的形式賣給中國的投資者和對中國了解的海外基金。通過前述兩種方式可直接降低海外融資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債的審批流程上,政策也更為科學。“此前外債管理辦法都需事先審批,但如今只需事后報備即可”。另一大型銀行海外市場部人士對本報表示:“這意味著中國企業若有離岸的資本業務,只需在提款前的三日到外管局報備即可。”
借款人在境外可采取外保內貸、直接向海外銀行貸款和海外發債的形式籌集海外資本。若借款主體在境內,又該如何利用政策紅利闖關跨境融資?
前述大型銀行的海外市場部人士說:其一可通過內保外貸,其二可通過自貿區借款。就第二種方式而言,相關政策表示在上海自貿區的銀行可直接向境外主體發放貸款。因此若是內保外貸的企業不需通過海外銀行籌集資本,只需在上海自貿區或是有離岸牌照的銀行申請貸款即可,這就省去了“保函”這一流程更為快捷便利。
業內人士警惕,境內銀行需遵守“三法一則”,即有關指標口徑及流貸受托支付標準的通知。主要包括《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三種管理暫行辦法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同時,若企業申請的是并購貸款需要通過銀監會的審批。
責任編輯:莊婷婷
- 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我國科技企業“走出去”亮點頻現2017-03-02
- 報告顯示:中國涌現131家“獨角獸”企業2017-03-02
- IPO核查風暴再度來襲 貧困縣項目成關注重點2017-03-02
- 關鍵性工業領域成網絡威脅重災區2017-03-02
- 泉州制造業企業節后用工觀察:弱平衡下的新氣象2017-03-02
- 2017年兩會熱點前瞻 六大熱點話題年年提及2017-03-02
- 百萬學費僅換一門及格 英國父親建立網站怒批學校2017-03-02
- 外媒:英國開銷最高十所大學 倫敦多所高校上榜2017-03-02
- 福州全市檢察機關護航非公經濟發展2017-03-02
- 50家企業將入駐濱海新城留學生創業園2017-03-02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春節后開工率提高 中國2月PMI延續穩中有升態2017-03-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