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以來,三位央行高官,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和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相繼通過文章和專訪的方式,向市場解釋央行的貨幣政策思路。
這三篇重磅文章,無一不強調了“穩定中性”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并數次提到“抑制資產泡沫”,“防范金融風險”,"防止匯率波動"等核心詞匯。
以下央行三篇重磅文章的部分摘錄:
張曉慧 2月3日在《中國金融》刊文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過度擴張總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固化結構扭曲和失衡,加之通脹預期有所抬頭,部分領域資產泡沫問題較為嚴重,開放宏觀格局下還面臨著匯率的“硬約束”和資產價格的“強對比”,在這樣的宏觀大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需要更加中性,更加審慎,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從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拓展時間和空間。
2017年,人民銀行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在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下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促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抑泡沫、防風險等重點工作的開展。
“穩”主要體現在:貨幣信貸總量要穩,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金融體系要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穩的前提下要努力實現關鍵領域有所“進”,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防止“脫實向虛”,著力解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失衡;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阮健弘接受專訪 專訪于2月24日刊登
總之,在當前形勢下再次強調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不是簡單地適應宏觀經濟周期變化,而是著眼于國際國內大局特別是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這一更為深刻持久的變化,著眼于配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政策主線,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模式,強化價格型調節和傳導,深化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暢通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抑制資產泡沫,防止“脫實向虛”,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總的來說,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管住貨幣總量,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第二,圍繞經濟工作主線,加大對“三去一降一補”的支持力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金融工作的主線。要引導商業銀行落實產能過剩行業差異化信貸政策,支持優質企業、穩住困難企業,堅決使“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因城因地施策,引導商業銀行貫徹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嚴格審貸管理,加強對首付資金來源和收入證明真實性等的審核,抑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和支持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有效去庫存。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等途徑,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鞏固前期清理規范收費的成果。壓縮金融機構“通道業務”,縮短融資鏈條。
第三,規范金融市場交易行為,引導金融企業回歸本源,為服務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金融秩序。
第四,深化金融體系改革,破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規制性障礙。
第五,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和監管協調,消除金融自我循環投機套利的土壤。
進一步加強監管協調,減少監管套利。遵循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的原則,落實穿透式監管。建立激勵相容、有力有效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度,維護金融市場競爭秩序。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而非按照金融機構的類型,分類統一資管產品的標準規制。統一資管業務數據統計標準。加快構建金融業資管業務統計體系,支持總量、關聯性、杠桿水平、資金真實投向等方面的監測分析。
徐忠 2月27日在《清華金融評論》刊文
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是防范金融風險,尤其是平衡好維持金融穩定與防范道德風險之間關系的宏觀保障。
尤為重要的是,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有利于平衡好維持金融穩定與防范道德風險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我國對金融風險的容忍度較低,一定程度上存在“花錢買穩定”的傾向,公共資源過度使用導致道德風險普遍存在。一方面,部分金融機構事實上享受隱性擔保,成本外部化,缺乏審慎經營和風險控制的動力。部分金融產品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者缺乏風險意識,客觀上助長了高風險活動;另一方面,維護金融穩定過度依賴央行流動性支持,央行很難在維護金融穩定和防范道德風險之間把握平衡。
一旦出現問題,央行往往在不了解風險信息的情況下被動提供流動性支持,使得部分金融機構過度投機套利,加劇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合理引導利率水平,有利于在總量上防止資金“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桿行為,在維護金融穩定的同時抑制道德風險,切斷“事后無限救助—放松風險防控”的惡性循環鏈條。
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是順應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與此同時,我國高度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跨境資本流動規模不斷上升,在此開放格局下,貨幣政策應未雨綢繆,保持穩健中性,防止利率、匯率、跨境資本流動以及國內金融市場出現過大波動。
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功夫在畫外”,應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做好貨幣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和其他任何政策一樣,貨幣政策實施不是孤立的,必然和其所處的實施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政協發言人:用經濟發展成績回應中國經濟“悲觀論”2017-03-02
- 美國商務部數據:去年四季度GDP增長1.9%2017-03-02
- 中國尚未實現“智”造 制造業轉型升級不能一蹴而就2017-03-02
- 2016年分享經濟企業融資規模達1710億2017-03-02
- 在家上學風險大:家長備課質量不高 孩子社交能力堪憂2017-03-02
- 國際投資者“用腳投票”買入中國 防控金融風險成首要任務2017-03-02
- 專家縱論中國“智”造:為經濟轉型發展添動力2017-03-02
- 2017年兩會熱點前瞻 六大熱點話題年年提及2017-03-02
- 北京小學入學政策4月公布 入學年齡松綁可能性不大2017-03-01
- 發改委十舉措促進分享經濟發展2017-03-01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春節后開工率提高 中國2月PMI延續穩中有升態2017-03-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