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構想提出三年來,引起了世界沿線國家的廣泛共鳴,60多個沿線國家和幾十個國際組織積極表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許多沿線國家積極將他們各自的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國際社會共同見證了“一帶一路”從理念設計、總體框架、戰略規劃,到實質建設階段的發展。
2016年既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中國與沿線國家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年份。2017年將進一步見證:“一帶一路”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協奏曲,在內外聯動、海陸統籌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古老的“絲綢之路”將延伸成為現代版“國際大合唱”。
宏觀平衡:理解“一帶一路”的經濟本質
1.“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經濟層面的供需分析。近年來,新興市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以中西亞為代表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市場廣闊。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測算,未來8-10年,亞洲每年的基礎設施資金需求將達到7300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亞洲每年基礎設施資金需求約為8000億美元。然而,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兩個最大的金融機構每年在亞洲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總和僅為300億美元左右。因此,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巨大的融資缺口。資金欠缺制約了基礎設施建設,也制約了以中西亞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這是“一帶一路”倡議經濟層面的需求面。中國經濟由于結構轉型而形成的生產能力富裕、擁有競爭力的中高端技術和龐大的外匯儲備,形成了“一帶一路”倡議經濟層面的供給面。供需結合形成了“一帶一路”戰略內在可行的經濟邏輯。
2、“一帶一路”戰略的宏觀經濟本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2016年4月12日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GDP總量為77.3萬億美元。預計2016-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保持在3.1%-3.4%,即全球總需求約為79.6萬億美元,GDP絕對值增加2.5萬億美元左右。為保證3.5% 以上的經濟增長,全球供需之間大約有1萬億美元左右的缺口。如果中國今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投資超過400億美元/年,按照1:5的投資乘數粗略估計,可產生2000億美元的總需求,能夠彌補世界經濟需求總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微觀雙贏:理解“一帶一路”的贏利機制
1.基本圖形:中國-中西亞國家的互動雙贏。中國在和平發展的時代有擴展市場的內在需求,企業需要“走出去”尋求穩健的投資項目與機會,而以中西亞國家為代表的亞洲其他國家具有廣闊市場、缺乏基礎設施投資。以“軟貸款”為“引導”,帶動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走出去”,以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合作建設國家的經濟發展,并以其收益歸還項目建設貸款的這一經濟循環路線,可以構建“一帶一路”經濟本質的基本理論圖形來說明(見圖1)。
具體而言,中國給亞洲其他國家提供低息貸款,合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為國內產能有效利用擴展了國際市場,也為外匯儲備提供了穩健的投資渠道。中國的資金主要源于以亞投行為代表的各類金融機構、沿線省份的地方版絲路基金以及以債權等形式吸收的社會資本。輸出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高鐵、電力等的建設,還將帶動通信、工程機械等相關領域的產能輸出;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政府和企業,可以以項目收益和增加的稅收作為償還中國低息貸款的保證。因為基礎設施建成后其發揮的“外溢”作用可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從而擴大稅基,用其增加的稅收來歸還項目建設貸款。通過合作建設,發展中國家為中國提供了廣闊市場,同時,他們也獲得了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及技術,這樣就實現了“雙贏”。
2.擴展圖型:中、亞、歐、非洲各國參與的多邊共贏。“一帶一路”倡議誕生于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互動中,從雙方市場基礎供給與需求出發,滿足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雙邊利益。而這個倡議實施的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這個區域內的歐洲工業強國近年來大多面臨經濟衰退的壓力,他們十分希望通過自身的技術優勢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中,以獲得中亞發展中國家的廣闊市場。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倡導國,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與歐洲工業強國聯合投資建設發展中國家,可為中國率先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學習先進技術和營銷經驗的平臺,有助于中國制造業技術的不斷升級。歐洲國家作為第三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國際產能合作的“第三方合作”模式就應運而生。
非洲國家同樣與亞洲許多國家一樣需要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非洲各國將成為下一階段受益國家。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1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2013年非洲國家GWP(Gross Word Product)增速高達3.3%,2016年預計達到4.8%;其中,非洲東部國家2013年GWP增長速度高達6.5%,2016年增速預計達到6.7%,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非洲各國從“一帶一路”戰略中受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非洲一些國家將成為“資金-技術”的輸入市場,直接受惠于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下一階段中亞等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的區域經濟發展將惠及非洲各發展中國家,通過區域要素流動帶動區域協同發展。
近年來,歐洲主要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對中國態度的改善,證明了“一帶一路”戰略對歐洲國家的吸引力,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一帶一路”構想的邏輯自洽。歐洲國家和非洲國家的積極響應和參與,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可以對上述“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圖形進行伸延和擴展(見圖2 )。
3.綜合圖形:包括北美等所有參與國家的多邊共贏。把圖1和圖2 結合起來,考慮今后北美國家很有可能加入“一帶一路”,可以形成一個包括北美國家在內的進一步的擴展模型,最后得到反映“一帶一路”內在互利共贏機制的綜合圖形。可見,“一帶一路”的經濟本質是微觀互贏,宏觀助推平衡。這也就是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之所以積極參加“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力所在。
研究“一帶一路”經濟本質和動力來源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的理論圖型源于對中國及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和國際經濟宏觀背景的分析,它是在抽象的層次上將提出倡議的中國和參與合作的各國簡化為市場主體,從供給和需求的視角出發,分析參與各方的行為和利益,旨在證明“一帶一路”存在自洽的經濟邏輯。作為一種抽象的研究方法,理論模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包括“一帶一路”的全部內容。
明確“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本質和動力來源有四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提高對互聯互通重要性的思想認識。“一帶一路”是跨出國門進行建設,涉及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國家外交關系。特別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關系,對戰略的實施效果影響較大。明確“一帶一路”戰略的經濟本質可以幫助提高實現互聯互通認識。
其次,有助于“一帶一路”項目的經濟收益和風險評估。投資存在風險,但是它是與收益相對應的。根據經驗和沿線國家情況,在投資項目的選擇和評估上,“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本質可以幫助評估互聯互通的經濟風險。
再次,有助于“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落地”。過去由國家主導的外援效果明顯,但也有看不見的巨大成本。這次“一帶一路”戰略主要依賴企業作為行動主體,政府起積極引導、因勢利導、協調組織的作用。“一帶一路”經濟本質和國際合作項目的性質,就成為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根本動力。同時,也在理論上回答了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力來源問題。
最后,有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正確傳播。目前,國內外對“一帶一路”存在一些偏頗認識。西方一些國家認為是“中國威脅論”,發展中國家認為是中國要扶貧濟困。國內許多企業又把它當作是國家的一個政治任務。這些問題都需要很好地解決。如果我們變換一個角度,把它作為一個可以實現互利共贏的商業合作模式進行重點宣傳,顯然可以排除許多政治上的壓力,獲得所在國家人民的支持。所以,準確研究宣傳“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本質,可為宣傳工作定下一個“錨”,從而推動中國和合作國家的“互聯互通”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的結合。
與以往的國際經濟合作形式相比,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更加豐富。它不僅著眼于簽訂更多的商業合同,實現道路、貿易、貨幣的“互聯互通”,還強調政策溝通和人心相通。只有對其經濟本質和動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才能使“五通”更加順利。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政協發言人:用經濟發展成績回應中國經濟“悲觀論”2017-03-02
- 美國商務部數據:去年四季度GDP增長1.9%2017-03-02
- 中國尚未實現“智”造 制造業轉型升級不能一蹴而就2017-03-02
- 2016年分享經濟企業融資規模達1710億2017-03-02
- 前2月漳州出口“一帶一路”國家貨物達1.6億美元2017-03-02
- 專家縱論中國“智”造:為經濟轉型發展添動力2017-03-02
- 發改委十舉措促進分享經濟發展2017-03-01
- 郵幣卡高回報布下“陷阱” 散戶多是“接盤俠”2017-03-01
- 2月PMI回升一季度經濟增速有望達到7%2017-03-01
- 專家建議:加快形成“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制度安排2017-03-01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春節后開工率提高 中國2月PMI延續穩中有升態2017-03-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