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智造”升級。3月1日,由中國新聞社財經新媒體中新經緯主辦的“財經中國V論壇:中國‘智’造新機遇”在北京舉行。多位與會專家暢談其中的機遇與挑戰。
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未來五年中國要打造五個支柱性的高科技產業,引領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看來,中國制造業已經開始邁向中高端。“中國制造2025要通過十年的努力來推動中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互聯網+’發展戰略對我們傳統行業的改造,將全面釋放經濟發展的潛力。”徐洪才補充道。
然而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看來,中國雖為大國經濟,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學習的卻是小國經濟的模式,也就是組裝。“一直到今天,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國的出口,有三分之一是組裝產生的。”因此,“中國從組裝到制造,從制造到創新,我自己的看法是現在還談不上智造”
張燕生指出,要實現轉型,就必須“要從代工到自主,要從農民工到工匠,要從山寨到創新。”如果說我們僅僅是在消費端,在需求端,僅僅是替代效益、轉移效益,那么互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是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推動全要素生產力增長的效應。因此中國制造面臨的,實際上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張燕生進一步指出,轉型過程中有兩個發動機,一是雙創,二是雙公。不能把創新及工匠精神培養的責任都交給企業和市場。政府也應該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中國“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認中國制造!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首先鮮明的指出,必須要對自己的人口、國情以及我們的復雜社會現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能幻想說變成了去工業化,徹底告別密集制造業。
王文認為,因為推行中國“智”造,我們要告別世界工廠,要跟世界工廠說再見,這個說法可能過于樂觀,也過于脫離目前的實際。他表示,不要忘記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不要忘記中國制造在過去的三十多年、四十多年,甚至是半個多世紀對于中國的發展立下的汗馬功勞。
“現在對海外投資形勢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中國已經是一個對外投資的大國,二是‘十三五’時期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黃金機遇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全球化》副總編王曉紅如是說。
王曉紅認為,要把握海外投資的機遇期,第一,要走出去,融入本土,成為一個真正的當地企業。第二,還要發揮民營企業優勢,要把戰略重心從國企向民企轉變。第三,中企海外并購要考慮到拓展空間,歐洲和美國擁有先進技術,高新企業可以將歐美作為重要的投資區域。第四,要考慮到“一帶一路”給投資帶來的機遇。第五,自貿區也會拓展高技術投資的空間。
而對于我們的服務貿易如何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一問題,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單獨依靠貨物貿易是難以支撐的。要進而走向貿易強國,一定要兩條腿走路,相互支撐,制造業強大了,配套服務業一定要跟上。比如,中國的高精尖制造業如果配套服務很落后,一樣賣不出去。比如科技含量比較高的IT產品,配套產品也要跟得上。
白明強調稱要支持一部分產業在局部領域率先取得優勢,從小局部再發展到大局部,逐步使中國在國際分工上取得新的站位。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是大方向,但并不是一蹴而就,要一步步來,循序漸進。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政協發言人:用經濟發展成績回應中國經濟“悲觀論”2017-03-02
- 美國商務部數據:去年四季度GDP增長1.9%2017-03-02
- 2016年分享經濟企業融資規模達1710億2017-03-02
- 報告顯示:中國涌現131家“獨角獸”企業2017-03-02
- 2016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統計2017-03-02
- 2016年度中國逾54萬人出國留學 44萬人來華留學2017-03-02
- 國際投資者“用腳投票”買入中國 防控金融風險成首要任務2017-03-02
- 專家縱論中國“智”造:為經濟轉型發展添動力2017-03-02
- 投資移民中介閉口不談風險 知情人:移民的水很深2017-03-02
- 中國在日研修生境況:以為是天堂,來后發現是牢房2017-03-02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春節后開工率提高 中國2月PMI延續穩中有升態2017-03-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