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終止了連續2年下滑后,我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有望在2017年實現更高速的增長。
國務院國資委方面表示,2017年我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有望突破12000億元,比2016年增加1100億元以上,增速超過10%。
2016年,我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實現了由負轉正,全國1.86萬戶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751億元,同比增長6.7%。這份成績單終止了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的下降態勢,也創造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增速。
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看來,國有企業效益轉好、利潤總額止降轉增結構趨優,表明工業領域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方面取得成效,也表明國企改革推動企業內部從嚴管理,“瘦身健體”,減少層次,利于企業的利潤率上升。
新的利潤增長點
新增的1100億元工業企業利潤,其增長點之一,來自于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形成的產業結構“優化”,以及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形成。
目前,我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利潤行業構成發生變化,行業結構趨于優化。其中電力、石油、煤炭等能源類行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制造業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
數據顯示,4個能源類行業(煤炭、電力、石油開采、石油加工)的利潤占比連續4年下降,已經從2012年的53.5%,降低到了2016年的35.3%;而制造業利潤占比則連續4年上升,成為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71.4%)。尤其是制造業中的電子設備、電氣機械、醫藥等行業,已連續三年(2014~2016年)進入十大盈利行業之列。
“行業結構趨于優化,這將增強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穩定性。”李錦表示。
同時,2017年國際原油價格回穩,國內市場鋼材價格有望在波動中繼續上揚,將使石油開采業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工業由虧轉盈,產生800億元以上的利潤增量。
2016年末,歐佩克8年來首次達成減產協議,決定于2017年1月起削減120萬桶/日的石油產量。市場分析此舉將使國際原油價格保持在每桶55美元上下,利好石油開采業。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總會計師沈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輪改革的重點是機制創新和結構調整。經濟下行的時期,傳統重化工產業產能過剩,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迫切需要結構調整。
目前,石油、鋼鐵等傳統重化工業的利潤貢獻在下降,先進制造業、電子工業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現代通信和物流等服務業的效益貢獻在上升。這體現了結構轉換過程中新動能正在培育壯大,結構在優化,這也是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
改革所面臨的挑戰
在利潤轉好的同時,2017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也面臨著挑戰。
2016年去產能帶動價格回升,在一方面改善了工業企業利潤。日前,山西省屬七大煤炭企業所屬上市公司相繼發布了2016年度業績預報,數據顯示,在去產能的“紅利”之下,七家上市公司預期全部實現盈利,預計累計實現凈利潤22.5億~26.5億元左右。而在2015年,這七大煤企共計虧損55.85億元。
國家發改委原主任徐紹史在今年1月國新辦的發布會上也表示,伴隨著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2015年1~11月虧損529億,2016年1~11月盈利331億,煤炭企業的利潤也增長了1.1倍。
不過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此前曾表示,我國正處于經濟新常態下“三期疊加”的大環境,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經濟運行中仍有不少矛盾和問題,對國有企業拓市場、穩增長、調結構、去產能、降杠桿都形成較大挑戰。
對于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來說,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成本上漲壓力增大、企業產成品庫存上升、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
數據顯示,2017年1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9%,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8.4%。至此,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漲幅,已經連續三個月高于出廠價格漲幅,這也意味著工業企業的成本上漲壓力增大,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與此同時,2016年末,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8917億元,比上年增長2.2%;資產負債率為61.37%,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
李錦認為,目前國有企業“總量持續回穩”和“微觀困難加深”相互交織,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仍然處在膠著狀態。
聯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進一步提升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三去一降一補,還是主線。”李錦說。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國企改革中的“三個一批”,即清退一批、重組一批、創新和發展一批,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把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徐紹史也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去產能的要求會更高,“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會更重,壓力也會更大。
目前,各地清理僵尸企業的工作也在推進。云南省就提出,2017年力爭省屬企業完成50戶以上“僵尸企業”的出清任務。2018年基本實現省屬135戶“僵尸企業”出清,國有企業全面完成去產能目標任務。
在低效業務資產退出的同時,國有資產也正在加快向新動能領域集聚。占全國地方國企利潤總量1/4的上海,2016年新增投資4048.3億元,其中85%是投入到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領域。同時退出清理了134個不符合上海功能定位的項目和污染大、耗能高的企業。
實現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的持續改善,不僅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國企改革。
李錦表示,國企改革是以產權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國企供給側改革是以產業結構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兩者相輔相成。沒有國企改革的成功,就沒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
目前,全國都在推動以混改為重要突破口的國企改革,以激發國企的內在活力,同時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也不例外。
新華經參研究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國企改革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滬深兩市共有63家國企上市公司停牌,七成以上涉及重大資產重組。在全面推進國企資源整合、結構調整的改革下,重組效果逐步顯現。
深化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彌補管理“短板”,是企業提質增效的重要保障。沈瑩表示,2017年國有企業還要加快各項改革措施落地,釋放改革動能,為供給側結構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改革目標破除障礙,拓展更多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莊婷婷
- 2月財新中國服務業PMI降至52.6 為四個月來最低2017-03-03
- 政協發言人:用經濟發展成績回應中國經濟“悲觀論”2017-03-02
- 任正非戳中了國產手機痛點:利潤是法寶也是命門2017-02-28
- 目前6.7%經濟增速主要靠房地產和基建拉動2017-02-27
- 港交所:2016年營收111億港元 同比下降17%2017-02-27
- 外匯局:“外企在華利潤無法匯回”系謠言2017-02-27
- 水泥板塊午后繼續走強 福建水泥祁連山漲停2017-02-22
- 中煤協:2016年全國煤企補貼后利潤總額同比增363.7%2017-02-20
- 福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18.7%2017-02-07
- 索尼大幅下調本財年利潤預期2017-02-02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開啟PPP新模式:中國建筑企業加速轉型升級2017-03-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