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即將召開。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莫過于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大會審議。
從已公布的征求意見稿來看,目前的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沉甸甸的10余萬字,究竟為何而來,又有何深意?
資料圖片: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采用“云間庭審”方式,對一起離婚糾紛案進行二審線上詢問 孫亮全攝
為什么多個“典”字?
字典有,但法典卻不常見。那么“典”是什么?
回溯甲骨文中的“典”字,是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冊”字,意為編連在一起的、用來書寫的竹簡;下部是一雙手,合起來會意為用雙手恭敬捧著書冊,足見其重要性。
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這樣的:典為常道、準則,進而引申出制度、法律之義。
典,意味著在某個領域內囊括萬物、包羅萬象,譬如說,字典是單字的一個“大集合”;也意味著標準、法則。
所謂法典,則是對某一個法律部門的全部或者絕大部分問題進行詳細的條文化規定的法律文件。
但如果你以為民法典是簡單的民事法律匯編,就太小看它了。與單行法不同,民法典是對我國現行的、制定于不同時期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規范我們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它其實源于民法典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規律性,涉及包括當面臨利益沖突時,例如事實判斷、價值判斷等等時,如何做到更加科學,結構更為嚴謹、合理且規范地處理,做到以簡馭繁、事半功倍。
它事無巨細,卻也最為“貼心”,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老百姓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對于民法典,有人比喻說:“從搖籃到墳墓,一個人的安身立命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也難怪民法典被譽為“現代社會的權利教科書”。
資料圖片: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居家辦公的法官通過視頻與在單位的法官研討案件 潘昱龍攝
我國法典的“三生三世”
如此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為什么我們國家目前并沒有正式實施的法典呢?
如果回顧我國歷史上的法典,刑法相對發達,而民法相對遲滯。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的《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為指導,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此后朝代的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也都走在這條傳統道路上。
我們常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在潛意識中對法律的認知,往往是用來制裁與限制人的。但是,民法的功能與價值取向截然不同,它傾向于對人的價值成就與利益保護,對于更好保障維護人民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要說真正“民法典”的制定,可以追溯到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清民律草案》。而在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組織民法典起草,但都因為時機不成熟而一度擱置。
不過在此之后,《民法通則》、《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知識產權法,以及在商業方面的《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等單行法林立,另有大量的國務院行政法規、最高院司法解釋簇擁。可以說,從內容上來講,民法典已經趨于成型。
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隨后,中國立法機關將這一工程浩大的立法任務分為了“兩步”: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即民法總則,已于2017年完成;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爭取于2020年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而在民法典生效施行之日,我國法律體系將更完備。現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將被替代,不再保留。
資料圖片:合肥包河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開展“模擬法庭”活動現場 劉軍喜攝
典為何而來?
怎么理解民法典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
翻譯君認為,一方面,在于生存。人的生存離不開物質資料,就是財產。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重要財產權。在民法典草案分編中,物權編草案排在了第一編。
針對經濟社會生活及司法實踐中出現的諸多新情況,草案在強化業主權利保護、增加居住權規定、完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的規則等多方面作出進一步完善。
再比如,民法典草案中土地的相關權利是農民最重要的財富,在此次的民法典草案物權編中,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內容作了完善。
另外一方面,在于生活。在生存的基礎上,人們開始考慮如何獲得財富、追求幸福、贏得尊嚴。
民有所需,法有所應。在民法典草案中,人格權的獨立成編被認為是最大的亮點,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草案不僅明確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還將自然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的范圍。
尤其是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后,對于個人信息追溯等一系列的法治新課題,例如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民法典草案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還首次將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納入保護范圍。
所以也可以說,民法典既是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平等與保護的人民權利法典,又在編纂中與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合拍,以良法保障善治,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有力制度支撐。
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往宏大了說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關系到市場經濟運轉的基礎規則;往細微了說就是深入影響大家切身利益的各項瑣碎。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如從學習民法典開始。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民法典帶來的新變化:人格權單獨成編 居住權首次入法2020-06-03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06-02
- 民法典:社會生活百科全書2020-05-30
- 最新金融活動 頻道推薦
-
東南汽車舉辦“東南DX5”萬臺下線儀式 為新中2020-06-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