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從“白條”到“裸貸”,各種各樣的金融消費“新事物”都在向校園滲透。南京的大學生們對金融消費了解幾何?記者昨天在市消協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根據南師大法律援助中心對南京6所院校的調查,我市多數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甚至有約1/4的學生認為“裸貸”平臺行為合理,大學生群體急需正確引導。
近七成學生買過金融產品,但對借貸方資質利率“沒譜”
本次調查對象涵蓋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警官學院6所在寧高校的大學生,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09份。
南師大法律援助中心人士介紹,很多大學生雖然沒有收入,但購買金融產品卻并不鮮見。被調查者中,只有33.9%的學生從未購買過。大學生使用最多的金融產品依次是:保險(22.4%)、信用卡(16.1%)、基金(6.7%)、股票(5.4%)、非金融機構信貸(3.4%)。學生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借貸,主要是應急,也有一小部分大學生是為了向親友還款。
雖然大部分學生在借貸前會考慮借貸方的信用情況、借款利率和自身還款能力,但他們缺乏對借貸方資質進行查詢的意識,對利率的高低也沒有衡量基準。被調查對象中,有64.2%的大學生對銀行借款利率不了解,近九成的大學生沒有計算過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服務年利率,只是簡單掂量自己能不能還得起。
還不起債了,八成大學生選擇借債還債
隨著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大學生在金融消費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數據顯示,如今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有負“債”經歷。
一旦還不起債了怎么辦?七成被調查大學生表示,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借款無力還款時,會選擇兼職賺錢,但也有八成被調查大學生選擇向親友或者其他借貸平臺借款來還款。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將讓其深陷還款壓力中。
近1/4大學生認為“裸貸”平臺合理
有消費沖動,卻缺乏辨別能力,大學生進入金融消費市場引發了不少消費安全事件,尤其最近的“裸貸門”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雖然大部分調查對象認識到了“裸貸”的違法性,但仍有24.8%的調查對象認為貸款平臺的行為是正當合理的,認為平臺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貸款回收率。還有5.9%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學生在借貸前就應該考慮到后果,個人隱私被曝光,應該風險自擔。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需加強。
針對調查,市消協發出消費提醒:大學生群體相對獨立,但社會經驗不足,容易沖動消費,容易受騙。對此,一方面需要大學生強化自身金融知識、法律知識基礎以及安全防范意識,另一方面也需要合法金融機構提供更多適合大學生的金融產品。學校和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共同營造安全便利的校園金融消費環境。
責任編輯:莊婷婷
- 為捐造血干細胞 95后大學生每天跑操場10圈2017-03-10
- 貨源沒有把關 大學生做“微商”被騙走1萬多2017-03-09
- 多名大學生交學費后學車沒下文 途順駕校被查封2017-03-07
- 福建舉辦“一‘馬’當先” 知識競賽座談 將創新傳播方式2017-03-04
- 武漢啟動創業就業計劃 計劃五年留住百萬大學生2017-03-01
- 大學生為賺零花錢:買10萬條個人信息注冊支付寶2017-02-28
- 英國大學生玩撲克牌凈賺69萬元 什么專業這么牛2017-02-28
- 大學生就業調查:本科生多去民企 創業因理想2017-02-27
- 中國“千禧一代”大學生 熱衷兼職而非傳統工作2017-02-23
- 美大學生與舍友不和縱火被捕 曾入圍選美決賽2017-02-23
- 最新網絡金融 頻道推薦
-
逃離小程序:60%用戶回歸APP,70%開發者欲放2017-03-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