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助力,也是實現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福建省勇于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積極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有力支持福建省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
探索新路徑
打造山海特色綠色金融“福建樣板”
以試點為引領,探索綠色金融改革新路徑。福建充分發揮三明、南平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對福建省綠色金融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支持廈門申創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已累計推廣四批次共31項綠色金融可復制創新成果,以點帶面縱深推進改革創新,致力打造具有山海特色的綠色金融“福建樣板”,其中三明林票制度改革、南平順昌“森林生態銀行”運行機制獲國家林草局推廣,“綠色金融+綠盈鄉村”服務模式入選2021年中國銀行業協會服務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南平綠色發展集成改革、龍巖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寧德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模式等綠色創新被評為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以制度為保障,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福建省制定了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綠色銀行評價方案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級財政每年給予試驗區800萬元綠色金融專項經費補助,廈門市設立綠色金融獎補資金對綠色信貸增量獎勵0.02%;南平市級整合1億元資金設立“綠色金融資金池”,與銀行合作推出“科特貸”;三明市建立綠色金融風險資金池,與省級財政1:1比例配套經費支持。
以評價為導向,激勵綠色金融基礎建設。福建省通過制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考核評價指標,健全試驗區評價機制。針對轄區26家主要銀行開展綠色銀行考核評價,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加大投入、升級服務,興業銀行及國開行、中國銀行省分行在2021年全省綠色銀行評價中獲優秀檔。同時,積極推動金融機構掛牌設立綠色金融中心、綠色金融事業部等185家綠色專營機構,綠色金融體系逐步完善。
點“綠”成“金”
加碼綠色金融賦能綠色低碳發展
穩步加快綠色信貸投放。至2022年末,福建省綠色貸款余額6097.14億元,同比增長48.34%,全年新增綠色貸款近2000億元,創歷史新高。通過舉辦綠色經濟重點項目融資對接會等活動,實現產融項目簽約總金額逾800億元,有力推動綠色經濟領域一大批重大項目提速建設。重點支持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大節能環保、綠色建筑等領域的綠色貸款投放力度,至2022年末,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1273.28億元,同比增長55.19%;清潔生產產業貸款余額186.23億元,同比增長87.71%,綠色建設貸款余額619.2億元,同比增長115.5%。
持續拓寬綠色融資渠道。積極開展綠色企業上市輔導工作,通過召開“福建企業銀行間市場發債座談會”,大力支持市場主體發行綠色債券。至2022年末,支持省內18家企業發行綠色債券融資209.88億元,全省14家次綠色上市企業實現股權再融資和債券融資(含銀行間市場融資)1188.44億元,2家新三板綠色掛牌企業實現融資2.66億元。在南平設立總規模200億元、首期50億元的福建省綠色發展產業基金,通過股權投資、直接融資等方式,帶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廈門設立增信基金綠色子基金,服務中小微企業綠色融資需求,至2022年末,增信基金綠色子基金為149家企業提供信用融資增信211筆,金額5.81億元。
支持綠色保險加速發展。部署開展綠色保險監測試點工作,依托不同地區的生態稟賦,探索區域特色保險模式。在三明落地全省首單“水質指數保險”并實現縣域全覆蓋,在南平創新推出“碳匯保”“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和“種植業綜合天氣指數保險”等優秀產品。推廣“環境污染責任險+第三方環保體檢”模式,實現納入投保范圍的環境高風險企業“應保盡保”,為全省800多家企業提供環境污染風險保障超12億元。
金融改革向“綠”而行
打造綠色金融升級“新引擎”
強化綠色金融“數字化”。在福建省“金服云”平臺搭建了綠色金融服務專區、林業金融服務和綠色經濟重點項目融資對接等專區,實現綠色金融產品“線上對接、動態管理”,至2022年末,專區已發布產品69個,授信企業6923家,對接融資282.65億元。推動地方積極探索“綠色+數字”發展模式,廈門開發“廈綠融”數字識綠平臺,對綠色融資企業(項目)的識別、認定和服務,至2022年末,入庫綠色融資企業170家,綠色融資項目49個,可實現碳減排效益70248.36噸。龍巖搭建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集成了林農信息、貸款產品,實現精準“雙向選擇”、便捷高效服務,至2022年末,已上線提供58款信貸產品,對接融資1996筆、金額3.43億元。南平全國首創扶貧碳匯項目“一元碳匯”,將村民碳匯林開發項目產生的碳匯增量,通過微信小程序掃碼方式,以1元10千克的價格向社會公眾銷售,至2022年末,已有10300人次認購6437.7噸碳匯,認購額64萬元,惠及林農769戶。
推廣碳交易“市場化”。依托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構建全省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在20余個國有林場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至去年末,累計成交碳排放權3988.70萬噸,成交額10.59億元,其中林業碳匯成交量391.13萬噸,成交額5890.43萬元,成交額、成交量居全國前列;福建省碳市場累計完成碳排放權質押25筆,累計融資超4800萬元,碳資產管理規模達1448萬噸,遠期約定回購項目融資金額超1900萬元。
探索海洋碳匯交易“規范化”。在全國率先開發海洋碳匯方法學,依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探索開展海水養殖增匯、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海洋微生物增匯等海洋碳匯交易規則及藍碳金融創新,落地海洋碳匯收益權質押融資、雙貝類海洋碳匯交易等新交易品種,成功實用現數字人民幣線上購買海洋碳匯。目前,平臺已累計交易海洋碳匯超12萬噸。
促進閩臺、金磚國家綠色金融合作“深度化”。積極發揮福建省的區位優勢,持續深化兩岸綠色產業和綠色投融資領域的民間交流。利用各類多邊平臺及合作機制,推動金磚國家間跨境綠色金融合作,探索綠色金融標準趨同實踐,降低跨境交易的綠色認證成本。2022年,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完成了首批2000噸金磚國家的核證碳減排交易,以碳交易為紐帶構建福建省與金磚國家地區合作交流的新平臺、新機制。
- 福建數字經濟GDP占比超50%2023-04-28
- 數不盡!真的數不盡!2023-04-28
- 福建52個數字經濟重點項目集中簽約 福州簽約項目數和投資額均居全省首位2023-04-28
- 最新證券新聞 頻道推薦
-
興業證券助力金圓集團成功發行福建省首單綠色2023-04-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