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于7月7日在北京舉行。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出席并演講。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
他表示,經濟L型增長將是一個十分艱巨和充滿挑戰的過程,對此我們應該充分估計,做好準備,不能掉以輕心。過去幾年銀行業快速發展,整個銀行業迎來了黃金期,大家的普遍認識都不錯,未來隨著經濟的增速下行,結構調整加劇,過去那種行業普漲的格局已經不可持續,分化將成為一種必然。
以下為陶以平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仁、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受邀參加今天的論壇并作主旨發言。前面幾位領導的演講都很精彩,我感覺受益匪淺。特別是再次聽到我的老東家--中國銀行的田國立董事長演講,倍感親切。過去幾年,我多次聆聽田董事長對于經濟金融形勢的分析、對于銀行轉型發展的論述,確實獲益良多,雖然現在離開中國銀行到了興業銀行工作,但很多影響依然是潛移默化的。當然,今天的發言我責任自負,有不足之處也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這次論壇給的題目是“經濟L型增長格局下的銀行轉型發展之路”。這個題目很大,這里我主要是結合銀行日常經營中的實踐和體會,簡單談三個方面的認識:
第一,怎么看待經濟的L型增長及其影響?
今年“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兩篇文章,尤其是5月9日的文章《開局首季問大勢》,對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宏觀經濟的基本走勢和宏觀政策的基本取向已經做了非常深入、透徹的分析。簡單來說,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將呈L型走勢,宏觀政策的基本取向、發力重點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論斷和分析,目前已經逐步成為各界的共識。那么,從商業銀行微觀經營主體的角度,對于經濟的L型增長及其影響究竟應該怎么看?我們的觀點是,挑戰很大,但更應該凝聚信心。
說挑戰很大,大家應該有比較好的共識。經濟L型增長,這只是一個概括、形象的描述,隨著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實際經濟的運行、變化絕對不是一豎一橫這么簡單,而是要經歷一個非常動態、復雜的經濟動能轉化和結構調整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避免要付出“陣痛”和代價,而且實際推進的速度、節奏、路徑也會面臨比較多的不確定性,挑戰是比較大的。比如我們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這“三去”,去庫存可能相對簡單一點,但去產能、去杠桿可是實實在在的“硬骨頭”,涉及大量的利益調整和債權債務變化,在此過程中一些企業包括地方國企、央企可能還要面臨破產、重組,這必然會帶來企業轉型和員工再就業的問題、銀行不良資產上升的問題、民間債務風險傳導的問題等等。而且,當前的國際環境又未能為我們創造更為寬松的條件。大家都很清楚,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復蘇總體很不理想,近期一些國際組織又下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另外類似英國公投“脫歐”等“黑天鵝”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意味著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這場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不僅很難從國際市場上得到助力,甚至還因為要承擔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應有的責任,而要承擔起額外的負擔和壓力。所以,可以預見,經濟L型增長將是一個十分艱巨和充滿挑戰的過程,對此我們應該充分估計,做好準備,不能掉以輕心。
但與此同時,也要防止走入另一個極端,就是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產生悲觀。實際上,如果我們冷靜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盡管當前改革和經濟增長確實面臨較大挑戰,但也有很多樂觀的、積極的因素,需要我們凝聚共識、增強信心。我個人的觀察和體會是:首先是大的歷史經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有目共睹,期間我們也經歷過各種困難,但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對此,我們還是要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是微觀的經濟觀察。這里我想舉工業企業的例子,因為工業企業是目前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中面臨困難最大的部門。我們內部的研究顯示,前幾年對工業企業困擾最大的成本上升問題,目前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邊際改善。比如財務成本,數據顯示,全部工業企業利息成本累計同比增速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已經由正轉負,今年上半年全部工業企業利息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已經降到1%左右,是近16年來的低位。又比如稅負成本,近幾年中央減稅讓利的決心和力度是非常大的,按照國務院的統計,“營改增”從2012年開始試點,到2015年底已累計減稅6412億元,今年全面推開以后,預計還將減輕企業稅負5000多億元。這些都將對企業經營狀況的逐步改善,特別是增強企業技術進步、轉型升級動力產生很好的支持作用。最后是我們自身的經營體會。比如目前各界都非常關心的資產質量問題,從我行的情況看,盡管持續還會有一些新發生不良,但近期不管是不良貸款比率還是后四類貸款比率都已經開始逐步企穩,這是不是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目前經濟其實已經進入一個相對底部并開始企穩了呢?總之,既要充分估計困難,但更應該增強信心。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認識。
第二,經濟L型增長格局下銀行應該重點關注哪些趨勢性的變化?
這個問題,在座的很多專家、領導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個人的體會有三點:
一是很多傳統理念將面臨顛覆。在經濟L型增長格局下,過去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甚至奉之為圭臬的理念,可能將面臨顛覆。比如過去我們習慣性地認為銀行經營“只要有規模就會有效益”,現在這一點顯然不再適用。又比如過去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國企、央企、大中型金融同業一般不會違約”,近兩年這一“金科玉律”顯然已經被打破。再比如“債券市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剛性兌付”、“國家不會讓銀行破產”等等,未來也將不再適用。事實上,不管是從權威人士對經濟改革和宏觀政策的解讀,還是近期國新辦兩次吹風會透露出來的信息看,國家對于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的立場和決心是非常堅定的。此外,在6月12日舉行的2016陸家嘴金融論壇上,人民銀行張濤副行長明確表示,要建設與整個金融體系相配套的退出機制,對于經營出現風險、經營出現失敗的金融機構,要建立有序的處置和退出框架,允許金融機構有序破產。所以,我認為第一個值得關注的重大變化是理念的顛覆,過去的很多經驗將不足以理解未來、適應未來。
二是銀行業經營情況會加速分化。過去十幾年,國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所以整個銀行業的發展迎來一個“黃金期”,“你好我好大家好”,普遍日子過得都不錯。未來,隨著經濟增速下行、結構調整加劇,過去那種行業“普漲”的格局已經不可持續,分化將成為一種必然。這一趨勢近兩年已經日益明顯。比如從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情況看,整個銀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速僅為2.43%和6%左右,與過去動輒20%、30%的增速相比落差很大,而且不同銀行之間的增速分化也開始加大。長遠看,能夠與時俱進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的銀行可能會進一步脫穎而出。
三是傳統金融行業之間的業務邊界將更加模糊。這一趨勢最近幾年其實已經比較明顯,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認為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快,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的很多新問題,客戶對金融服務提出的許多新需求,靠傳統涇渭分明的金融服務模式是很難解決的。比如對科創型企業的金融支持,僅靠PE或VC機構很難滿足大量科創型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而僅靠銀行貸款服務又很難解決風險收益的不對稱問題。所以,我們看到近期監管部門已經著手在推動投貸聯動的創新試點。又比如對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的金融服務,僅靠商業銀行或投資銀行的某一種服務是很難滿足企業的服務要求的,往往需要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甚至資管金融等的綜合服務。此外,還有存量資產的盤活、居民財富管理以及支付結算的需要等,也對跨界、跨行業、跨境內境外的金融服務創新提出新的要求。以此為背景,未來傳統金融行業之間、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業務之間以及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與金融之間的邊界將更加模糊。這是我講的第二個認識。
第三,經濟L型增長格局下銀行應該如何轉型?
這個涉及到具體的經營策略,各家銀行的情況不同,實際的應對策略相應也會有所差異。從興業銀行的角度,我們認為重點應該把握好三個方面:
一是回歸本源,穩健經營。要深刻認識金融服務業的本質屬性,牢固樹立金融衍生于經濟、服務于經濟的正確理念,堅持與實體經濟共生共建共榮,不能掉入“脫實入虛”、自娛自樂的陷阱。要始終牢記金融是提供信用、經營風險的行業這一基本實際,更加強調轉型、創新、發展與風險、內控、合規能力建設的相互匹配,努力提高經營管理工作的嚴謹性、合規性、有序性,始終堅持穩健經營,有序推進轉型創新。
二是堅持特色,差異發展。在經濟進入L型增長、國家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這對銀行的精細化、特色化服務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就是說,未來一般性、普遍性的金融服務,會明顯過剩,銀行要想適應市場、贏得客戶,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通過差異化、特色化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明確提出要跟緊國家戰略,堅持輕資本、高效率的轉型方向,著力驅動批發金融、工商金融、零售金融、資管金融“四輪”并進,努力建設最具綜合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特色的一流銀行集團這樣一個目標。在具體業務領域,則要立足自身既有優勢和特色,聚焦細分市場,做實做優做強城鎮化與供給側金融、投資銀行、綠色金融、養老金融、中小金融機構綜合服務、資產管理與財富服務、交易銀行等“七大核心”業務。
三是把握趨勢,持續創新。包括: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比如如何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創新推出有較強針對性的供給側金融服務方案;如何把握客戶需求綜合化發展趨勢,大膽推進綜合金融、跨界金融、跨境金融的創新,更好滿足客戶需求。風控模式的創新。比如如何抓緊建立與輕資本、輕資產以及科創型企業特點相適應的新型風險管控體系;如何立足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差別,建立健全更加差異化的風險管控模式。工具手段的創新。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包括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等,把科技運用和金融創新更加深入地融合起來,不斷提高銀行經營管理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銀行的轉型工作始終離不開監管部門的理解、指導和支持。特別是在經濟L型增長格局下,銀行轉型的環境越發復雜,監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也越發重要。借此難得機會,我提兩點建議:
一是堅定不移地鼓勵差異化發展。一方面,在具體業務特別是銀行個體特色業務、重點業務的監管和規范上,能夠更加靈活,保持彈性,避免“一刀切”。另一方面,對一些既符合國家戰略導向,又有很強社會效益的業務,應該考慮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比如對于綠色金融業務,央行可以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鼓勵銀行擴大綠色信貸規模;銀監會對綠色金融產品項下的資產,可以實行比較優惠的風險權重和資本監管要求;鼓勵開展綠色資產流轉特別是證券化,擴大綠色金融市場參與面和規模;鼓勵商業銀行發起設立綠色產業基金,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推動綠色金融項目落地。
二是堅定不移地鼓勵創新。給予商業銀行更大的創新容忍度,允許試點甚至“試錯”。特別是綜合金融的創新,比如投融資模式的多元化創新、融合式創新,是大勢所趨,只要商業銀行建立起比較好的風險隔離機制,同時又是切實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就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金融家訪談 頻道推薦
-
66歲的郭臺銘再創業,退休之前要再掙兩萬億!2017-0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