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油菜,霜降麥。”再過幾日就是霜降,10月19日,綿竹市九龍鎮新龍村種糧大戶李代貴盤算著播種新一輪小麥。除了播種小麥,他還有一件事要做:為小麥投保政策性農業保險。
早在2009年,綿竹就開始試點種植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2011年即實現了所有鄉鎮全覆蓋,但這種以自愿為前提的保險真正得到眾多農戶的認可,還是這一兩年間的事情。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在綿竹走過了怎樣的推廣歷程?
村民算賬:
“賠償不多,但至少能撿回本兒”
今年1月下旬,綿竹遭遇“霸王級”低溫寒潮霜凍天氣影響,小麥受災嚴重。不久,全市11993戶農戶收到共計212.4833萬元理賠款。“這是2007年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以來,綿竹支付理賠款金額最大、范圍最廣的一次。”綿竹市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付明全說。
由于栽種晚、出苗晚,李代貴家的小麥躲過了霜凍,卻在5月的一場風災中倒伏了不少。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他受災的30畝小麥,從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獲得了共計6300元的保險理賠款。
這筆理賠款是如何算出來的?李代貴說,每畝小麥保額為300元,“保險公司按照灌漿期的70%標準進行理賠,一畝210元。”
錢不多。李代貴說,從種子到肥料,再加上人工支出,每畝小麥的成本就要200至300元,勉強打平。而按收益算就差得更遠,“保守估算畝產800斤,每畝收益就能有千兒八百元。”這也是他2014年回鄉流轉150畝田地進行小麥、水稻輪作時,沒把政策性農業保險放在心上的原因。
但2015年,一場干旱導致80畝水稻無法抽穗,最后畝產不到400斤,損失了4萬多元錢,讓李代貴后悔不已。去年他下決心買了保險。“賠償雖然不多,但至少還能把本兒揀回來。”
政策理解:
“保障投入,讓農戶有本錢再生產”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
人保財險綿竹支公司承擔了綿竹土門、廣濟等15個鄉鎮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農險部主任楊紅娟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不同于一般商業保險,是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具有低保費、低保障、廣覆蓋的特點,“政策性的惠農措施,考慮更多的是農戶的物化成本,而非預期收益。”
根據相關政策,目前玉米、水稻的保費為18元/畝,小麥、油菜的保費為10.2元/畝。其中,中央、省、市承擔75%,農戶自行承擔25%,“實際上農戶需要支付的,每畝只有幾塊錢。”付明全也認同楊紅娟的觀點: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初衷是為了讓農民的基本投入得到保障,讓農戶有本錢進行再生產。
據介紹,目前,綿竹根據地方實際還推出了大蒜、獼猴桃的特色農業保險,農戶自繳比例為30%,政府承擔比例為70%。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保險新聞 頻道推薦
-
2016年險資今年僅舉牌7次 未來將告別全面開花2017-01-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