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引入基因檢測等前沿技術,保險行業正在醞釀一場“角色變換”的革命。
近期,包括中國人壽、和諧健康、平安人壽等傳統知名保險企業,以及眾安保險等新興互聯網保險企業,均加快與基因檢測機構合作。在幫助客戶實現“精準醫療”的同時,保險機構正在實現自身從“事后救濟補償者”到“事前健康管理提供者”的轉變。
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丁克峰等業界學者表示,基因檢測技術在國外已開展多年。檢測機構通過無創采集客戶的唾液、血液等體液或細胞,提取其中的基因信息并加以分析,從而預測客戶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
該領域最廣為流傳的案例來自好萊塢明星安吉麗娜·朱莉。因檢測到自身存在某種基因缺陷,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患病的幾率極高后,安吉麗娜·朱莉決定切除雙側乳腺,以降低發病風險。
從這一角度出發,基因檢測將幫助客戶實現“精準治療”。客戶通過提前獲取自身的患病風險,可以有針對性地改善生活習慣和環境,甚至提前進行醫療計劃,以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而對保險行業而言,與此類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則預示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和諧健康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險公司將從“事后救濟補償者”轉變為“事前健康管理提供者”。
“保險企業借助基因檢測結果,辨別不同客戶的投保風險,從而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保險方案和定價,并使原本碎片化的體檢、診斷、投保、醫療等環節得以整合,實現一站式服務。”
目前,國內保險行業與基因檢測機構的合作尚處于萌芽期,主流合作模式是保險機構向購買特定險種的客戶,提供免費或優惠價格的短期或長期基因測試作為增值服務。業內人士坦言,原因是基因檢測屬于保險業發展的新事物,模式尚未清晰。不過,由于國內保險行業的高速發展,科技與保險更為有機、深化的融合模式可期。
據BCG咨詢公司提供的案例顯示,美國AIA推出“AIA Vitality健康程式”,通過采集客戶健康數據用于優化定價和理賠管理,并鼓勵高風險客戶培養起更好的健康習慣。德國保險基金Barmer和DAK通過利用患者數據分析,為骨質疏松癥尋找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療方式,并最終決定將一款創新藥物納入保險范圍作為更好的替代方案。
和諧健康保險相關負責人稱,保險行業通過借力先進科技,搭建智慧醫療保險體系,構建未來大健康產業鏈,勢必讓更多人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讓保險真正服務大眾健康,踐行“保險姓保”。
責任編輯:莊婷婷
- 2016年險資今年僅舉牌7次 未來將告別全面開花2016-12-29
- 寧德保險行業“鲇魚”災害理賠工作全面展開2016-10-10
- 最新保險新聞 頻道推薦
-
2016年險資今年僅舉牌7次 未來將告別全面開花2017-0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