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搶占P2P網貸行業新聞頭條的是《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指引”中最讓業界震驚的是,“第三方聯合存管”模式被叫停,同時還禁止了P2P平臺以“銀行存管”為噱頭的營銷行為。
此前,銀行資金存管這一監管舉措剛推出時,給許多P2P平臺施加了不少壓力,如果在18個月過渡期內,沒有接入銀行資金存管,意味著將不被承認是合規的P2P。根據《投資者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和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的P2P平臺已經超過130家,只有近60家P2P真正接入銀行資金存管系統。更多的數千家P2P平臺沒有與任何銀行簽訂存管協議,它們的問題更大。
“第三方聯合存管”被叫停,有20多家平臺有必要進行調整。對此,人人貸聯合創始人楊一夫說,“銀行直接資金存管對平臺和銀行端雙方的業務實力、技術實力要求都更為嚴格。”業內人士也持類似觀點,INK集團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恩民還表示,“接入銀行直接存管是保證用戶資金安全的根本保障。但是,銀行資金存管這條路走了很久,現在也沒有很通暢,未來還有待觀察。”
三種模式的合規試探
2015年7月18日,監管層出臺了被譽為“互金基本法”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同年12月28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這兩份文件都提到互聯網金融平臺需要將資金交由銀行存管,但沒有給出具體存管方案。
目前,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的平臺模式有銀行直連、銀行存管和第三方支付聯合銀行存管三種模式。銀行直連的開戶和支付提供方都是銀行,其優勢是結算體系是在銀行內,其弊端是在支付環節的體驗并不是特別好。銀行直接存管將支付環節交給了非銀行支付機構,解決了銀行在支付服務體驗不足的問題。聯合存管指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聯合銀行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用戶資金進行監管,客戶的資金通過第三方支付的客戶備付金專戶存到銀行。到目前為止,只有5家平臺采用銀行直連的模式(見表1),51家平臺采取銀行存管的模式(見表2),有20家平臺上線了聯合存管的模式。
INK集團副總裁李飛指出,聯合存管最大的便捷性在研發成本,包括已有的第三方支付升級到聯合存管的成本比較低,其結算由非銀行支付機構完成,然后向銀行報備數據和對賬,監管功能比較弱。”
至于銀行存管費率方面,業內人士表示,“費率從萬幾到千幾都有,會根據平臺情況來確定。目前市場上的費率一般都在2‰~3‰。
聯合存管或被判死刑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指引”中最引起行業人士熱議的條款,即“存管銀行應對客戶資金履行監督責任,不應外包或由合作機構承擔,不得委托網貸機構和第三方機構代開出借人和借款人交易結算資金賬戶”。業內人士認為,從該條款看目前備受關注的聯合存管并不符合這個要求,因此已被判死緩。
對此,楊一夫說,相較而言,直接通過第三方支付的存管模式和第三方支付與銀行聯合的存管模式,只是有限度地限制了平臺對用戶資金的觸碰,并未確立銀行對用戶資金的強監督角色,“平臺的道德風險不可避免”。
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5日,與銀行簽訂聯合存管的平臺有64家,其中上線聯合存管系統的平臺有24家,這些平臺都面臨整改問題。
此外,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多家銀行在資金存管方面比較保守,對于資金存管的平臺,各大銀行都有自己嚴格的篩選標準。和信貸COO周歆明認為,這是一項有門檻的合作,并不像普通的存款服務一樣。記者求證得知,此前業內有傳P2P平臺至少有5000千萬的注冊資本才有可能,這一消息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業內人士的默認。此外,各銀行還可能有更細化的考核標準。可見整改也并非易事。
但是,恒豐銀行研究院常務院長董希淼認為,“指引”打消了銀行發展資金存管業務的顧慮,明確了銀行和網貸平臺在資金存管業務上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網貸行業發展進入“洗牌”階段,有利于整個網貸生態圈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互聯網金融 頻道推薦
-
天津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 國美金融當選副會2017-0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