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人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質檢報告,31.6%的受訪者會仔細查看涉及的商品和品牌,14.9%的受訪者下次購物時并不會考慮質檢報告結果。相較于實體店,36.5%的受訪者對網購同款商品品質的期望值要更低。(10月18日)
對于一些消費者而言,他們“對網購商品質量期望值低于實體店”的感受是真實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認同“網購商品質量低于實體店”的現象是正常的。也可以說,這種感受其實是一種無奈的“習慣成自然”,是人們見怪不怪了,而不是坦然接受了。
網絡商品的質量低于實體店的商品質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之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尷尬情況,是有著社會深刻現實背景的。實體店,就在老百姓(行情603883,買入)的身邊,到實體店購買了商品,如果發現質量問題,雖然說解決起來未必是一帆風順,但是很可能比網購商品處理起來方便。我們可以騎著自行車,坐著公交車,甚至是步行,就能找到這些商家,要求他們退貨或者是給予賠償。也正是因為對于實體店,我們有很大的自主索賠的方便,這才讓實體店更加敬畏消費者,不是他們不想降低商品質量,而是他們不太敢這樣做。
而網絡商品則不然了,處理起來是相當麻煩。不僅需要郵寄過來、郵寄過去,而且由于可能相距天涯海角,距離的遙遠讓我們有了無力感。于是,在遭遇了網絡商品質量問題之后,很多人的選擇是“息事寧人”,不值錢的小商品也就自認倒霉了。除非購買的商品價格昂貴,才愿意去“戰斗”。
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網絡商品質量低下已經成為了某種“潛規則”。人們也感到,既然選擇在網上購物,在“貪圖便宜”的時候,就應該有承擔商品質量低下的勇氣。國家工商總局10月8日公布了網絡交易商品質量專項抽檢結果,包括電商平臺和具體商品,總體不合格商品檢出率為34.6%。這個不合格率尚且驚人,可即使這個數據也未必就是真實的,興許實際上的不合格商品率會更高。
問題是,這些不合格的商品,為何能一直傷害網購大軍?固然,為了加強網絡商品的管理,有關部門出臺了很多管理辦法。但是,由于落實的力度還不夠,由于并沒有實現無縫隙地監管,而讓網絡商品的質量問題處于“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狀態。我們對于“網購商品質量期望值低”,不是我們坦然接受了,而是一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無言的對抗;我們用“習慣成自然”的悲催,訴說著我們對網絡商品的不滿。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對網購商品期望值低”是另類的無奈抗爭,也是對有關部門的一次打臉。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互聯網金融 頻道推薦
-
天津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 國美金融當選副會2017-01-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