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數量的不斷攀升,令“迷你基金”的生存愈發艱難。為了緩解這種困境,一些“迷你基金”使出了奇招。
某基金公司日前宣布,旗下某債券基金從基金資產中收取的管理費比例下調至0.4%,相較于原管理費率0.75%,下降了近五成。從二季度規模來看,該基金顯然是一只“迷你基金”。
半壁江山皆“迷你”
伴隨著新基金發行一浪接一浪,“迷你基金”的隊伍也日漸壯大,已漸成尾大不掉之勢,迫使基金行業不得不直面這個困局。
WIND數據顯示,如果以資產規模計算,截至二季度末,納入統計的2345只基金中(A/B/C分開計算),資產凈值低于3億元的基金數量高達 1101只,占據基金總數量的近五成;如果繼續細分,則可以發現,資產凈值低于2億元的基金數量就有903只,低于1億元的有575只,而低于傳統清盤警戒線5000萬元的基金數量,也竟有340只之多——占據基金總數量的14.5%,占據3億元以下迷你基金總數量的30%。
某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向記者表示,如果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在3億元以下,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基本上就是賠本賺吆喝。“就算按股基1.5%的管理費計算,3億規模的基金一年能提供的管理費用不過450萬元,如果尾隨傭金達到50%,實際收益就降低到225萬元。而管理一只基金,不僅要配基金經理,還有一系列的市場費用、后臺支持、渠道營銷等等,這怎么可能賺錢?”該總監說,“如果是管理費用更低的債基或貨幣基金,那更是折本買賣了。”
“破局”需勇氣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基金公司都被“迷你基金”的問題所困擾。畢竟,養著一堆不能提供效益,反而常常引發麻煩的“迷你基金”,顯然不是基金公司們樂見的。不過,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卻需要基金公司有莫大的勇氣。
某基金分析師認為,“迷你基金”的困局如何破題,一直困擾著基金行業,類似于降低管理費等方式挽留客戶,其實仍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在基金產品數量激增的當前,產品洗牌已是在所難免,只有放下“面子”,才能真正解決“迷你基金”的問題。
某基金公司高管曾向記者表示,從技術上而言,小范圍地進行“迷你基金”合并或清盤,并不是什么難題,真正為難之處在于,哪一家基金公司也不愿意充當 “出頭鳥”,落得業內笑柄。在他看來,大中型基金公司有實力,養得起“迷你基金”,所以寧愿采用拖的方式等待破局,而小型基金公司雖然“迷你基金”眾多,但卻擔憂當“出頭鳥”后,會被市場放大其負面效應,影響公司本來就非常孱弱的品牌。在這種復雜的糾結下,時至今日“迷你基金”也未見實質性的解決辦法。
不過,從新基金發行的效果來看,基金行業的“拖”字訣恐怕只會令問題越來越嚴重。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的平均首募額僅為9.4億元,較去年下滑了三分之一,也創下開放式基金發行以來的歷史新低。這也就意味著,未來“迷你基金”數量將會繼續增加,基金業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所面臨的困難和阻力也會越來越大。破局,需要基金業有莫大的勇氣。
責任編輯:王姍菲
- 最新基金新聞 頻道推薦
-
前三季度新基金先鋒榜:低風險產品逞強2016-10-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