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都有這種說法了,大家也都陸續放慢了節奏。”深圳一位公募產品經理在受訪時向記者透露。
該公募產品經理所言是指近日有消息稱,監管層思路上開始控制公募新基金的上報數量,要求短期內上報新基金數量太多的出具書面反饋意見。
第一財經日報亦從深圳一家老牌基金公司處證實了該消息。不過,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更多是屬于“口頭上的指導”,幾位基金公司高管也在20日上午表示,并沒有收到相關的函或指導意見。
新基金發行速度放慢
上述消息進一步稱,如果短期內上報基金只數過多要做出一定說明,并且有可能會設置新基金發行數量的上限,這也被認為是在控制新基金的發行節奏。
“這個消息我也是剛剛看報道才知道的,但沒有聽說是不是真的,我這邊確實也沒有收到正式的函或者文件。”20日上午,北京一位公募副總向本報表示。接受本報采訪的兩位基金公司高管均表示,并沒有看到相關的函或者文件。
不過,深圳多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證實,的確聽到了相關的說法,并且有基金公司產品經理有意放慢了節奏以應對。
“其實沒有說明文規定說一個月上報的上限,但是現在的情況可能是你報上去之后不接收,如果不接收的話就是沒有報成功。對產品經理來說,工作節點是接收了文件才可以開始做。”深圳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如果會里在接收了材料后會要求寫這個、寫那個,可能就是各種‘糾結’但就是不給你確認函,這說明就是沒有報成功。我覺得可能是私下的溝通,是不會給基金公司發函的。”該深圳公募基金人士分析道。
統計顯示,截至10月20日,今年來新成立基金總數689只,前9個月平均每月發行數量是75.44只,8月單月發行最多共發行了145只。10月來,新成立基金數是10只,考慮假期因素新成立基金數也比前幾個月有一定程度的縮水。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新基金的上報和發行主要與客戶需求和公司自身的產品線布局兩個方面有關,而不是單純是看數量或者發行的密度。
“現在是注冊制,你發多少出來就會批,在產品上的數量應該是不會去控制的。我個人分析可能是跟證監會審核材料壓力較大有一定關系。看審核表的話就要較長時間才能審完。”上述公募基金人士進一步分析稱。
“我們這邊倒沒聽說過控制什么的,目前該做的還是一樣做,我覺得有的話可能是去限制一些比較特殊的基金產品。”北京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則與本報記者私下交流時表示。
同質化遭遇密集發行
新基金發行速度放慢,背后則是公募基金“一拖多”與同質化現象的盛行
造成新基金發行密集發行卻又同質化嚴重的原因很多,目前流行的委外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年來,機構化趨勢明顯加速,許多基金公司希望能抓住有限的機會,或鞏固原有優勢或實現彎道超車。
而在發行的委外基金中,目前幾乎一水的債券型基金。統計便顯示,9月份發行債券型新基金的占比從8月的36.28%上漲至59.22%,基金公司發力債券市場,與市場環境不無關系。2015年下半年以來,權益市場劇烈波動,債券市場慢牛持續,銀行理財資金風險偏好持續下移,投資者的避險情緒逐漸上升也更多地去追求穩健收益。
基金公司發行同質化嚴重的產品的現象早已有之,并且基金公司似乎亦對此“樂之不疲”。“同質化現象在基金行業確實是個老問題,發基金都是一窩蜂。大概是一個弄出來看市場需要,大家都撲上去弄,直到沒人買了,再選個別的。所謂差異化,應該還是通過創新來做差異化。尤其是金融產品,很難跟別人完全不一樣,因為領先一步發一個產品,招募說明書一登,所有人一看全都會。”一位基金公司高管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指出。
本報也發現,當某家基金公司率先創新式地發行一只產品,眾多基金公司都會隨之跟上以盡早“占坑”。
而在北京一位基金人士看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與目前的代銷模式有關系:一家銀行托管一只產品,但多家實力相當的銀行競爭下就可能出現多只同類基金競爭的情況。
除了同質化現象遭到詬病,“一拖多”的問題也在基金經理大量流失、新產品密集發行中更為凸顯。
在合并同類后,本報記者統計發行,“一拖多”最多的基金經理一人管理高達36只基金,并且也有15個基金經理管理產品數量在20-30只之間。這些基金則以指數、貨幣與債券居多。
通過基金年報或者中報即可觀察到,一般來說,這些基金的策略多為復制,否認以一人之精力無法覆蓋如此多的基金產品。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基金新聞 頻道推薦
-
基金分析:南方穩利1年跌幅高達6%?其實并沒2017-01-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