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之后,全國多省份豬價漲勢迅猛,春節假期因素是支撐豬價近期上行的主要因素。但是在這種情形下,豆粕、玉米等作為飼料原料的期貨卻接連下行。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起飛的“二師兄”
近期,生豬價格強勢反彈。1月12日芝華豬價指數為18.17,較上月同期上漲4%,較去年同期上漲1%。自2016年10月中旬以來,生豬價格偏穩上漲,漲幅約為14%。另據卓創資訊提供的數據,昨日東北豬價全線上漲,屠企結算上調幅度在0.20-0.40元/公斤,黑龍江個別食企最高漲幅可達0.50元/公斤,目前遼寧主流出欄價格在17.60元/公斤,吉林在17.40-17.60元/公斤。
芝華數據生豬分析師姚桂玲表示,近期豬價上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豬肉消費旺季,屠宰場銷量回升至正常水平以上,養殖戶壓欄惜售,市場生豬供應偏少。生豬養殖重點省份存欄數據顯示,自去年10月份以來150斤大豬存欄一直是減少的,春節前生豬市場供應壓力比較小,利好豬價上行。其次,年底運輸成本增加,生豬調運成本上升,推升豬價上漲。第三,近幾個月進口肉數量減少,對主要銷區豬價沖擊減小。同時年底政府部門對走私豬肉打擊力度增強,走私豬沖擊減小。
“元旦過后,國內生豬價格整體呈現較大幅度的上漲。進入年底北方開始殺年豬,南方臘肉制作帶來利好支撐,肉類市場需求持續回暖,屠宰場為保證市場供應小幅上調收購價格。隨著年豬需求的逐漸回落,北方生豬價格于10日開始逐漸回落。”生意社分析師李文旭表示。
姚桂玲認為,從目前存欄數據來看,育肥豬存欄和占比是減少的,支撐2017年一季度豬價小幅上漲。最新生豬收購市場數據顯示,養殖戶存在輕微惜售心理,北方和中東部地區供應量依然偏少,南方地區供應正常偏多。春節臨近,出欄意愿增強,企業嘗試性壓價,短期豬價可能會震蕩上行。
“1月份生豬價格上漲最主要原因就是春節假期因素,但是節日需求不會支撐國內生豬價格繼續大幅上漲。”李文旭則指出,目前國內生豬存欄量仍處在較低水平,也就是說短期內國內生豬市場供應不會大幅回升,終端需求會直接影響后市肉類價格走勢。目前北方年豬需求已經有所回落,屠宰場也在完成收購任務后于年底前一周左右停收,屆時國內肉類市場需求將有所回落,生豬價格將會隨之下行,年后進入正月,肉類市場需求將更加疲軟,生豬價格將繼續偏弱運行。
高冷的飼料期貨
雖然近期豬價上漲,但作為飼料原料的豆粕、玉米等期貨品種走勢卻偏弱。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去年12月6日以來,玉米1705合約累計下跌了4.44%;12月14日以來,豆粕1705合約累計下跌了4.75%。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銀河期貨首席農產品分析師梁勇表示,近一段時間在春節前消費需求提振之下,豬價出現了一定上漲,而作為原料的豆粕、玉米等飼料價格卻接連下行,主要是由于現貨走弱,節前供應量增加等因素所致。另外,近期CBOT大豆價格走勢同樣偏弱,南美產區大豆豐產預期以及美豆出口減弱等題材也令價格承壓。
卓創資訊豆粕分析師王文深指出,2016年12月中旬開始,延期到港的大豆陸續抵達,國內油廠在壓榨利潤相對較高的刺激下保持較高的開機率,市場現貨供應由緊轉松。而中下游在春節備貨需求提前透支以及基差成交的背景下,當前需求相對冷清。同時近期降水使得南美之前干燥氣候明顯緩解,市場普遍認為南美大豆供應將繼續增加。所以在供應增長、需求回落的情況下,豆粕期貨難以有所表現。玉米價格下跌主要原因還是受到國儲拋售的影響。
“豬價上漲傳導到玉米和豆粕等飼料原料價格的鏈條較長,大致邏輯是豬價上漲,導致養殖戶補欄生豬甚至能繁母豬,繼而帶動飼料需求上升,飼料原料價格上漲。但目前的豬價上漲更多源于春節前的階段性需求,這會導致生豬節前大量出欄,對春節后的原料需求反而不利,因此當前豬價上漲難以支撐玉米期價。”華泰期貨分析師范紅軍表示。
長江期貨分析師韋蕾也認為,近期豆粕價格持續弱勢,是因為目前正處于南美大豆播種生長季,而產區天氣并未出現大的威脅,巴西大豆豐產預期增強,且1月初部分早播的巴西大豆開始收割上市,對美豆出口形成一定沖擊,令美豆近期走勢偏弱。加之國內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大豆到港量增加、油廠手中未執行豆粕合同較多,壓榨量位于歷史高位。與此同時,前期豆粕合同都轉移至經銷商手中,為了鎖定利潤經銷商也在打價格戰,而豆粕備貨行情近尾聲,豆粕成交清淡,這使得豆粕庫存快速上升,現貨價格也持續低迷。
天氣因素是關鍵
目前大宗商品重心正在上移,不過相比于黑色系等品種,農產品仍然是“看天吃飯”。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天氣并未帶來太大威脅,因此短期來看農產品可能還不具備爆發的條件。
豆粕方面,梁勇指出,豆粕等農產品價格仍要看全球供需結構的變化,目前市場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南美產區的天氣變化對巴西大豆生長、阿根廷大豆最后種植的影響。如不出現明顯的不利天氣,在南美產區大豆豐產的壓力下,依賴于進口生產的豆粕、豆油(6974, 38.00,0.55%)等豆類產品未來走勢將受南美新豆上市的壓制;反之,如南美出現不利天氣,導致大豆出現減產,將改變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很可能會復制2016年一季度的市場環境及行情走勢。但目前來看,豆粕等農產品還不具備行情爆發的條件。
王文深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來看,2016/2017年度全球大豆豐產基本成為市場共識。天氣較為穩定,單產繼續提升,巴西商品供應公司預測顯示巴西大豆年度產量有望達1.038億噸。所以從目前來看,豆粕期貨走勢仍將受到全球供應增加的明顯壓制,節前仍難有表現。
韋蕾認為,南美天氣未出現大的威脅,巴西豐產預期增強,且國內大豆壓榨增加而豆粕備貨近尾聲,使得豆粕庫存出現回升,加之春節臨近,資金開始收緊,市場參與度也在逐漸降溫,限制了國內豆粕的反彈空間。后期焦點仍聚集在南美大豆產量規模上,1-2月即將進入南美大豆關鍵生長期,任何不利的影響都會被市場炒作,因此對于豆粕的走勢也不過度悲觀,在南美產量未被實質性定性前,豆粕或維持震蕩走勢。
玉米方面,范紅軍表示,考慮到臨儲玉米庫存需要去化,國內玉米供需依然寬松,初步預計下一年度玉米種植面積將繼續下滑,玉米供需過剩格局將趨于改善,玉米現貨價格將整體尋底回升,預計低點將出現在5月之前,之后逐步回升,同時考慮到拋儲壓力,預計上漲空間有限。
中國農業部公布1月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顯示,2015/2016年度,中國玉米產量22458萬噸,比上年度增長4.1%;進口量320萬噸,比上年度減少41.9%;國內消費量19405萬噸,比上年度增長5.8%;期末結余變化量3373萬噸,比上年度減少4742萬噸。
責任編輯:莊婷婷
- 互金巨頭潛伏場外ABS 監管醞釀建立統一市場2017-01-13
- 上海自貿區:探索實施流入側資本項目可兌換2017-01-13
- 兩市小幅低開滬指跌0.1% 場內觀望氛圍增強2017-01-13
- 大盤擊穿10日均線 市場看空聲浪逐漸高漲2017-01-13
- 馬尾區市場監管局擦亮服務窗口 助近千企業落地2017-01-13
- 廣東智檢口岸升級 助市場采購新業態效率大幅提升2017-01-12
- 新三板市場結構“分化” 四大領域深度挖掘牛股2017-01-12
- 多項政策利好刺激 黑色系行情卷土重來2017-01-12
- 金價大起大落 2017年或是黃金“小年”2017-01-12
- 上證380轉跌跡象明顯 各大指數紛紛拐頭向下2017-01-12
- 最新期貨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存貨周期已至底部 大宗商品反彈可期2017-01-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