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中國央行近期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總操作量逾千億元人民幣。
對此現象,接近央行人士向表示此舉為正常操作。而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主要是因為國內金融體系流動性充沛,定向正回購并非貨幣政策轉向信號,亦未必會觸發資金利率上行。
定向正回購并不常見,正回購是央行以手中所持有的債券做抵押向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并承諾到期再買回債券并付出一定利息。正回購也是央行經常使用的公開市場操作手段之一,央行利用正回購操作可以達到從市場回籠資金的效果。
并非政策轉向信號
多數市場觀點認為,央行定向正回購操作并非穩健貨幣政策轉向的信號,但由于杠桿資金較為敏感,對資本市場影響會比較大。更有分析師預測此為央行新一輪降準的信號。
“正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央行收回資金,把降準做一個長線資金,正好做平。”民生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李奇霖預測,這次定向正回購后央行降準為時不遠。
李奇霖認為,定向正回購是資金面寬松的結果,而非央行主動轉變政策。申請定向正回購是因為部分機構超儲太高,在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的背景下,資金無處可去,主動向央行申請正回購。相反,如果資金利率的寬松,反映的是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疊加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正回購開啟反而有可能是貨幣政策預調微調的開始。
實際上,2014年春節后與當前有相似的宏觀經濟背景,也出現了市場資金面較好銀行主動上報正回購需求,央行開啟正回購的狀況。李奇霖舉例稱,隨后,二季度央行持續定向降準、再貸款和PSL助力經濟穩增長。
海通證券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則表示,央行定向正回購引發市場對央行貨幣政策態度轉變的擔心,但預計只是錢多而并非收緊。姜超指出,目前經濟通脹依然低迷,流動性充裕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必要條件,從歷史經驗看,正回購重啟并非必然引起利率上行,2014年正回購的重啟亦伴隨回購利率下調。
資金面寬松信貸需求弱
多名市場人士表示,本次定向正回購的主要原因是銀行資金面寬松,信貸需求較弱。
李奇霖據此向本報記者推測,本次定向正回購利率定價為7天期2%,14天期2.25%,28天期2.5%。李奇霖表示,利率不能太高,在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利率太高會導致資金過度偏向。
海通宏觀姜超稱,正回購并非央行主動行為,而是因為當前超儲率位于4%左右歷史高點,而超儲資金僅享受0.72%超額準備金利率。
“相對于較低的超額儲備金利率而言,銀行確實有動機做資金的管理。”華泰宏觀團隊表示。
“降準降息之后,銀行超儲率位于高位,銀行間資金面寬裕,短期資金價格不斷回落,七天國債回購(R007)最低降至2%以下水平,而另一方面,信貸需求不足,融資成本回落不明顯。”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稱,這次重啟正回購實際上是在銀行找不到交易對手的情況下,主動為銀行提供一個投資渠道,從基本面上看影響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其心理層面的影響。
李奇霖稱,正回購開啟反映機構買“短”避“長”的心態。機構將多余資金配置選擇短期限正回購,也不愿意配置長端,主因是長端受制于持續的地方置換債供給壓力:一是招標利率太低擠出機構配置利率/金融債配置需求,資產端收益率吃虧有做窄信用利差的動力;二是地方置換債招標結果良好,最后置換規模可能還不止于這1萬億。但隨著期限利差走擴,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央行也有充足動力維系短端穩定,配置長端安全邊際逐漸顯現。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銀行新聞 頻道推薦
-
綠色金融是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016-10-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