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英國議息與美聯儲非農數據發布,中國央行2016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趕在這個超級貨幣政策周發布,并立即引來財經媒體的圍觀,其中“區域性金融風險”這一長期盤踞其中的詞匯消失,取而代之以“系統性金融風險”,似乎意味深長。
所謂區域性金融風險,顧名思義,是相對全局而言,經濟領域內某產業、某地區所面對的局部性金融風險。而系統性金融風險則是全局性的,是指整個金融系統因內、外部事件或因素的沖擊和影響而發生的劇烈波動,使單個金融機構不能幸免,從而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因此,筆者以為,從央行貨幣政策報告的措辭變化來看,金融監管政策取向正在發生微調,對風險承受的容忍度彈性正在加大。
“區域性風險”使用了四年不再談及有其客觀背景,這也是金融監管目標發生微妙變化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從金融發展的角度看,隨著互聯網這一工具的廣泛運用,尤其是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性運用,使得金融形式不斷豐富,各種金融活動規模和數量激增,在優化貨幣資產等流通、緊密產業間聯系、加速利率傳導的同時,也不斷激化包括道德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并弱化了此前傳統傳播速度下的風險局限性。因此,一定程度上看,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區域性風險這一概念的物理性正在改變和消失。
另一方面,從國際經驗來看,央行的關注點集中于“系統性金融風險”是合理的,也是全球央行共識,而“區域性金融風險”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不會對全系統穩定構成威脅時,還是應該還權于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從央行來講,本身沒有為某個特定的地方或行業負責的義務,強調“系統性金融風險”可以看作是央行對自己的定位認識更加清楚的結果。
此外,近來發生的一系列金融風險事件及其處理都顯示出“兜底”思維在打破,監管容忍度在提升。尤其針對近期“東北特鋼債券違約事件”,8月5日《人民日報》第五版的文章《國企違約,應按市場規則處理》一文引用2015年5月權威人士“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的說法。央行第二季度報告以“系統性金融風險”取代“區域性金融風險”也與中央的態度保持了一致,尤其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部分國企和地方國企破產恐怕是不可避免,如果對“區域性金融風險”過于謹小慎微,更容易導致道德風險發生,更難以使中央層面改革意圖在地方層面深入貫徹執行,特別是地方政府控制的國企改革和破產重組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總之,更加關注“系統性金融風險”只有兩個字的變化,表達的是央行監管職責和定位的回歸,也是走市場化道路推進改革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莊婷婷
- 這些大項目,給我們帶來啥變化2016-11-18
- 2017年高考大綱出爐 除英語外均有變化2016-10-15
- 國人出游五大新變化:私人定制游成“黑馬”2016-10-10
- 電冰箱耗能效等級即將的實施 會有哪些變化?2016-09-29
- 報告稱中國是最大移民來源國 大多數流入美國2016-09-28
- 世衛組織報告稱每年約300萬人死于空氣污染2016-09-27
- 全球1/3人營養不良 所致損失如長期金融危機2016-09-27
- 美國大選辯論種族與控槍議題 希拉里:存系統性偏見2016-09-27
- 三星稱接到26起Note 7起火虛假報告 不含中國兩起2016-09-23
- ESPN老鷹報告:小朗多需證明自己 魔獸已退化2016-09-22
- 最新銀行新聞 頻道推薦
-
央行兩日凈回籠近3000億 國債期貨開盤直線走2017-0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